黃爪隼 (Lesser Kestrel),學名Falco naumanni,外型與台灣常見的冬候鳥紅隼類似,但體型較小,也是英文俗名Lesser Kestrel的由來。學名中屬名Falco由拉丁文falx而來,意思是鐮刀,指這類鳥類的腳爪的外型像鐮刀一般,而種小名naumanni為紀念19世紀德國鳥類學家 Johann Friedrich Naumann 而得。在義大利文中黃爪隼稱為falco grillaio,意思是吃蟋蟀的隼,以其主要食物而得名。
黃爪隼主要於歐洲伊比利半島、義大利、北非、中東至新疆、蒙古一帶繁殖,冬季至非洲薩哈拉以南、南亞等地度冬。黃爪隼在台灣地區為迷鳥,僅於2004年10月於墾丁國家公園進行遷徙猛禽調查時有一筆記錄。
[2023-05-22 更新] 台灣首筆黃爪隼的影像紀錄,由鳥友林晉霆先生於2023-05-19於墾丁拍攝。
外觀特徵
黃爪隼體長29–32 cm,體型較紅隼小。黃爪隼的眼圈、蠟膜、腳為橙黃色,爪不論性別皆為黃白色。黃爪隼雄成鳥頭為均一灰色,眼下有淡淡的深色髭線,胸腹部為淡磚紅色,有黑色斑紋。上背與小、中覆羽為磚紅色,大覆羽灰色。尾羽灰色,末端有一較粗的黑色橫帶及較細的白色橫帶。與紅隼明顯不同的是,黃爪隼的背側沒有任何斑點,腹面的斑紋通常也較紅隼少(詳見後方比較圖)。
黃爪隼雌成鳥的外型與紅隼雌成鳥十分類似,背面大致磚紅色,帶有黑色細橫紋,與紅隼雌成鳥的粗橫斑不同,黃爪隼的中央尾羽通常較其他尾羽突出,飛行時尾羽末端黑色橫帶略呈V字形狀,與紅隼的圓弧形不同,另外可以初級飛羽P10與P7長度的比較也可作為辨識上的參考 (詳見後方比較圖說)。
與紅隼的比較:停棲時
與紅隼的比較:飛行時背面
與紅隼的比較:飛行時腹面
生態
黃爪隼主要活動於乾燥炎熱的開闊環境,以蚱蜢、蟋蟀等昆蟲為主食,也會取食小型爬蟲類。覓食時低飛尋找獵物,也會像紅隼一樣短暫於懸停。繁殖行為與紅隼不同,會成群利用懸崖、岩壁上的洞穴,或房屋屋頂的夾縫繁殖,也會利用人工設置的巢箱。
參考資料:
1. 蕭木吉、李政霖 (2014) 臺灣野鳥手繪圖鑑;農委會林務局、台北市野鳥學會。
2. 廖本興 (2021) 臺灣野鳥圖鑑 [陸鳥篇] 增訂版;晨星出版
3. Orta, J. and G. M. Kirwan (2020). Lesser Kestrel (Falco naumanni), version 1.0. In Birds of the World (J. del Hoyo, A. Elliott, J. Sargatal, D. A. Christie, and E. de Juana, Editors). Cornell Lab of Ornithology, Ithaca, NY, USA. https://doi.org/10.2173/bow.leskes1.01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