鵲鴨 Common Goldeneye
鵲鴨 (Common Goldeneye),學名Bucephala clangula,是一種中等體型的潛鴨,飛行時翅膀會發出獨特的聲響,有如吹口哨一般。鵲鴨普遍分布於北半球歐亞大陸和北美洲,主要於北方針葉林帶繁殖,東亞族群冬季會遷徙至日本、朝鮮半島、中國沿海等地度冬。台灣地區曾於冬季零星發現於海岸溼地,是台灣的迷鳥。
鵲鴨 (Common Goldeneye),學名Bucephala clangula,是一種中等體型的潛鴨,飛行時翅膀會發出獨特的聲響,有如吹口哨一般。鵲鴨普遍分布於北半球歐亞大陸和北美洲,主要於北方針葉林帶繁殖,東亞族群冬季會遷徙至日本、朝鮮半島、中國沿海等地度冬。台灣地區曾於冬季零星發現於海岸溼地,是台灣的迷鳥。
小天鵝(Tundra Swan),學名Cygnus columbianus,中文又名【鵠】,分為兩個亞種:指名亞種columbianus分布於北美洲,而bewickii亞種分布於歐亞大陸,在台灣為稀有的冬候鳥。
疣鼻天鵝(Mute Swan),學名Cygnus olor,又名瘤鼻天鵝、瘤鵠,是體型最大的天鵝,原生分布於歐洲至中亞地區,台灣亦有零星觀察紀錄,但疣鼻天鵝在世界各大洲常為飼養於公園、湖泊作為觀賞用的鳥類,因此很難判斷台灣的觀察紀錄為自然遷徙而來的野鳥,還是逸出鳥。
赤嘴潛鴨 (Red-crested Pochard) 學名 Netta rufina,雄鳥繁殖羽外型獨特,有著鮮紅色的嘴喙和眼睛,暗栗色的頭,黑色的胸腹部,白色的體色,十分顯眼。赤嘴潛鴨在台灣僅於1995年和2018年有過兩筆記錄,是台灣的迷鳥。
太平洋金斑鴴 (Pacific Golden Plover),學名Pluvialis fulva,是一種會遷徙的涉禽,北半球的夏季於西伯利亞與阿拉斯加的凍原繁殖,冬季會遷徙至台灣、中國東南沿海、東南亞、澳洲、印度、東非等地度冬,在台灣是常見的普遍冬候鳥。太平洋金班鴴在台灣出現的地點多為海岸溼地、農田,在一些旱田、草地也會出現。
赤頸鴨 (Eurasian Wigeon) 學名 Mareca penelope,是一種中等體型的雁鴨,雄鳥繁殖羽時有著紅棕色的頭部與乳黃色的額頭,十分顯眼,是台灣常見的冬候鳥。
環頸潛鴨 (Ring-necked Duck) 學名 Aythya collaris,是中形的雁鴨科潛鴨屬鳥類,分布於北美洲,台灣於2019年-2020年首次記錄一隻度冬的環頸潛鴨,是台灣的迷鳥,外形和鳳頭潛鴨相似,但可從頭形、喙、體側等特徵區分。
鳳頭潛鴨 (Tufted Duck) 學名 Aythya fuligula,別名【澤鳧】,廣泛分布於歐亞大陸,夏季於北緯45–70°的寒帶地區繁殖,冬季遷徙至東亞、南亞、中歐、南歐、非洲等地度冬。在台灣是常見的冬候鳥。
黃足鷸 (Gray-tailed Tattler),又稱灰尾鷸、灰尾漂鷸,學名Tringa brevipes,為東亞澳遷徙線上常見的一種鷸科水鳥,主要於東西伯利亞地區繁殖,冬天遷徙至東南亞、澳洲等地度冬。在台灣沒有繁殖記錄,是常見的過境鳥
長趾濱鷸 (Long-toed Stint) 又稱雲雀鷸,學名 Calidris subminuta,主要分布於亞洲,於西伯利亞繁殖,冬天會遷徙到南亞、東南亞、澳洲等地度冬,站立時身形瘦長,與其他小型鷸科不同,在台灣是不普遍的冬候鳥。
赤足鷸 (Common Redshank),又名紅腳鷸,腳紅色,嘴喙上下基部為橙紅色,是台灣常見的冬候鳥,喜歡鹽田、海岸、魚塭、沼澤等海岸溼地。
黑面琵鷺 (Black-faced Spoonbill),香港稱黑臉琵鷺,在台灣賞鳥者口中常取其與Happy的諧音,暱稱為"黑琵"。黑面琵鷺是全球六種琵鷺中數量最少的一種,是IUCN列名為瀕臨滅絕 (Endangered) 的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