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隼 Eurasian Hobby
燕隼 (Eurasian Hobby),學名Falco subbuteo,是一種體型修長的隼科猛禽,在空中飛行時有如大型雨燕。燕隼在台灣沒有繁殖紀錄,觀察紀錄大多為春、秋過境期間出現,台灣本島、離島等多處皆有紀錄。
燕隼 (Eurasian Hobby),學名Falco subbuteo,是一種體型修長的隼科猛禽,在空中飛行時有如大型雨燕。燕隼在台灣沒有繁殖紀錄,觀察紀錄大多為春、秋過境期間出現,台灣本島、離島等多處皆有紀錄。
蒼鷹 (Northern Goshawk),學名Accipiter gentilis,是一種體型壯碩的鷹科猛禽,主要生活於森林中,較少於天空盤旋,因此不太容易觀察,國外的鳥友給蒼鷹取了個外號【森林中的魅影】,在台灣為稀有的冬候鳥。
黃爪隼 (Lesser Kestrel),學名Falco naumanni,外型與台灣常見的冬候鳥紅隼 (Eurasian Kestrel) 類似,但體型較小。這篇文章介紹了黃爪隼的特徵和生態,並詳細比較了黃爪隼和紅隼外觀上的不同。
紅隼 (Eurasian Kestrel),學名Falco tinnunculus,廣泛分布於歐亞大陸和非洲,在台灣是很常見的冬候鳥。紅隼背面為磚紅色,帶有黑色斑紋,雄鳥的頭和尾羽為灰色,雌鳥頭和尾羽則呈紅褐色,常出現於低海拔草地,常在半空中懸停振翅,頭朝下搜尋獵物。
東方澤鵟 (Eastern Marsh Harrier),學名Circus spilonotus,又稱白腹鷂、東方澤鷂,是澤鵟屬 (Circus) 的一種日行性猛禽。在台灣地區為不普遍的冬候鳥、過境鳥。出現的環境以長滿蘆葦的草澤溼地為主,也會出現在草地、鹽田、防風林等環境。
灰面鵟鷹 (Gray-faced Buzzard),學名Butastur indicus,主要分布於東亞地區,於東北亞繁殖;冬天會到中國華南、東南亞、菲律賓、印尼群島等地度冬。台灣位於灰面鵟鷹遷徙的重要路線上,在每年的春天、秋天兩季,常見到鷹群過境,因此灰面鵟鷹在台灣又被稱為國慶鳥、清明鳥、掃墓鳥、南路鷹。
赤腹鷹(Chinese Sparrowhawk),學名Accipiter soloensis,是體型很小的猛禽,飛行時和珠頸斑鳩差不多大,因此有【粉鳥鷹】的稱號。位於台灣最南端的墾丁國家公園,每年9月-10月常可見到大群赤腹鷹集結。趁著熱氣流成群盤旋,準備飛越巴士海峽,十分壯觀。
花鵰 (Greater Spotted Eagle) Clanga clanga不普遍留鳥花鵰 (Greater Spotted Eagle) 又稱烏鵰,全身羽色大致為黑色,無明顯花紋,因此得名。而花鵰一名,則取自其幼鳥的背面則有明顯白色的斑紋。 花鵰與林鵰的辨別 飛行外觀:花鵰翼型較為寬長,與林鵰的狹長型且基部較窄的翼型有明顯不同。花鵰的幼鳥在背面有明顯的白色斑紋。...
林鵰 (Black Eagle) 台灣生息狀態:不普遍留鳥 林鵰 (Black Eagle) 是台灣的大型留鳥猛禽,全身羽色大致為黑褐色,飛羽和尾羽有數道不明顯的淡色橫紋,腳和蠟膜為鮮黃色。飛行時雙翼甚長,略呈梯型,靠近身體的基部較窄,盤旋時雙翼水平,初級飛羽所形成的指叉十分明顯,並往上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