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頭鷗 Brown-headed Gull
棕頭鷗 (Brown-headed Gull),學名Chroicocephalus brunnicephalus, 外型和紅嘴鷗很像,但體型較大,且眼為淡色。分布於中亞海拔3000公尺以上的山區湖泊,冬季至印度、東南亞等地度冬,在台灣為罕見的迷鳥,僅有數筆度冬紀錄,多出現於海岸溼地。
棕頭鷗 (Brown-headed Gull),學名Chroicocephalus brunnicephalus, 外型和紅嘴鷗很像,但體型較大,且眼為淡色。分布於中亞海拔3000公尺以上的山區湖泊,冬季至印度、東南亞等地度冬,在台灣為罕見的迷鳥,僅有數筆度冬紀錄,多出現於海岸溼地。
斑頭雁 (Bar-headed Goose) 外型特殊,白色的頭在眼後與後冠有兩條黑色條紋,主要在中亞、蒙古、中國的高原湖泊繁殖,遷徙至南方度冬,台灣於2021年首次出現斑頭雁,是台灣的迷鳥。
赤頸鷿鷉 (Red-necked Grebe) 學名Podiceps grisegena,大型的鷿鷉,有著明顯的紅色頸部,繁殖地分布於北美洲、歐洲、和亞洲。台灣過去無紀錄,僅有2008年8月於馬祖北竿有過一筆迷鳥紀錄。
白喉磯鶇 (White-throated Rock-thrush),學名Monticola gularis ,是一種分布於東亞的磯鶇,繁殖地在中國東北和俄羅斯多岩石的山丘,冬季遷徙至華南和中南半島等地度冬,白喉磯鶇在台灣的紀錄多零星於秋季出現於離島、海岸防風林,為稀有的過境鳥。
蠣鴴 (Eurasian Oystercathcer),學名Haematopus ostralegus,是一種有著長長紅色嘴喙、體色黑色分明的水鳥,因嗜食牡蠣而得名,分布於歐亞大陸,台灣近年僅有零星幾筆觀察紀錄,而在金門地區為普遍的冬候鳥,並有少數為留鳥族群。
金鵰 (Golden Eagle),學名Aquila chrysaetos,是一種廣泛分布於北半球的大形猛禽,也是鷹科猛禽中分布最廣的一種。金鵰廣泛分布於北半球的歐亞大陸、北非、北美洲,台灣不是金鵰的繁殖或固定度冬區,過去出現紀錄稀少,近年僅有2021年10月底於馬祖東引/西引島一筆紀錄。
鵲鴨 (Common Goldeneye),學名Bucephala clangula,是一種中等體型的潛鴨,飛行時翅膀會發出獨特的聲響,有如吹口哨一般。鵲鴨普遍分布於北半球歐亞大陸和北美洲,主要於北方針葉林帶繁殖,東亞族群冬季會遷徙至日本、朝鮮半島、中國沿海等地度冬。台灣地區曾於冬季零星發現於海岸溼地,是台灣的迷鳥。
赤嘴潛鴨 (Red-crested Pochard) 學名 Netta rufina,雄鳥繁殖羽外型獨特,有著鮮紅色的嘴喙和眼睛,暗栗色的頭,黑色的胸腹部,白色的體色,十分顯眼。赤嘴潛鴨在台灣僅於1995年和2018年有過兩筆記錄,是台灣的迷鳥。
環頸潛鴨 (Ring-necked Duck) 學名 Aythya collaris,是中形的雁鴨科潛鴨屬鳥類,分布於北美洲,台灣於2019年-2020年首次記錄一隻度冬的環頸潛鴨,是台灣的迷鳥,外形和鳳頭潛鴨相似,但可從頭形、喙、體側等特徵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