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頭鷗 (Brown-headed Gull),學名Chroicocephalus brunnicephalus, 外型和紅嘴鷗很像,但體型較大,且眼為淡色。分布於中亞海拔3000公尺以上的山區,土庫曼斯坦和中國新疆、帕米爾高原(喀拉庫勒湖)、拉達克和西藏等地。冬季往南遷徙至印度海岸、斯里蘭卡和東南亞等地。
台灣生息狀態
棕頭鷗在台灣為罕見的迷鳥,於2006年、2008年於布袋鹽田、2008年宜蘭下埔、2023年台南七股、嘉義布袋等地有發現紀錄。
棕頭鷗在台灣分布地圖
外觀特徵
棕頭鷗,體長41-45 cm,成熟需兩年。相較於台灣常見的冬候鳥紅嘴鷗,它們的體型較大、較結實,頭頂較平坦。肩部、繁殖期成鳥的頭部呈淺棕色,頸背處變黑,形成不明顯的頸圈。背部和翅膀內側呈灰色,外翅為白色;初級飛羽基部為白色,末端為寬黑色,外側兩枚初級飛羽有白色窗口,是飛行時的重要特徵。嘴鮮紅色,尖端暗色;腿呈鮮紅至深紅色;眼睛呈淡黃色或灰色,有狹窄的紅色眼圈。非繁殖期的成鳥頭部呈淺灰色,眼周、耳羽和頭頂常有灰褐色斑紋;冬天頭冠變成淺灰色,臉頰和喉部為白色。
生態
棕頭鷗在台灣為迷鳥,紀錄多出現於嘉南沿海的鹽田溼地,常混棲於紅嘴鷗群中,以魚、蝦和內臟為食,也吃昆蟲或其他無脊椎動物。
參考資料
1.Burger, J., M. Gochfeld, and E. F. J. Garcia (2020). Brown-headed Gull (Chroicocephalus brunnicephalus), version 1.0. In Birds of the World (J. del Hoyo, A. Elliott, J. Sargatal, D. A. Christie, and E. de Juana, Editors). Cornell Lab of Ornithology, Ithaca, NY, USA. https://doi.org/10.2173/bow.bnhgul1.01https://doi.org/10.2173/bow.bkhgul.01
2. 蕭木吉、李政霖 (2014) 臺灣野鳥手繪圖鑑;農委會林務局、台北市野鳥學會。
3. 廖本興 (2022) 臺灣野鳥圖鑑 [水鳥篇] 增訂版;晨星出版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