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嘴半蹼鷸 Long-billed Dowitcher
長嘴半蹼鷸(Long-billed Dowitcher) 學名 Limnodromus scolopaceus 是繁殖於北美苔原、偶見於台灣濕地的稀有冬候鳥,有特別長且直的嘴喙。繁殖季節體色鮮明,胸腹呈紅褐色,飛行時可見尾羽黑白橫斑與背部白色楔形斑塊。與外觀極為相似的短嘴半蹼鷸相比,長嘴半蹼鷸體型略大、喙與脛骨較長,翼下覆羽呈均勻白色且無斑點,叫聲為高亢「keek」音,是野外辨識的關鍵特徵。本文詳述其羽色變化、生態習性與近似種辨識重點,並附帶台灣觀察紀錄,提供賞鳥者深入了解與鑑別參考。
日本松雀鷹 Japanese Sparrowhawk
日本松雀鷹 (Japanese Sparrowhawk),學名Accipiter gularis,是鷹亞科的小型猛禽,具有較寬且較圓的翅膀和較短的尾巴。繁殖地在東北亞,冬季會遷徙至華南、台灣、東南亞等地度冬。日本松雀鷹在台灣主要在春秋兩季過境期出現,亦有少量度冬。
小濱鷸 Little Stint
小濱鷸 (Little Stint) 是一種小型的涉禽,學名 Calidris minuta。於北歐、北極圈西伯利亞繁殖,冬天會往南遷徙至西南歐、非洲、印度等地度冬。由於非繁殖羽與台灣常見的冬候鳥紅胸濱鷸十分相近,並經常混棲,是台灣的稀有的冬候鳥、及稀有過境鳥
台灣鳥類名錄 Checklist of Birds of Taiwan
本名錄依中華民國野鳥學會 (Taiwan Wildbird Federation) 鳥類紀錄委員會所修訂的 2020年台灣鳥類名錄編輯而成,共有674種,如果本站已經有小檔案者會將連結新增於本名錄,以方便大家檢索。
斑尾鷸 Bar-tailed Godwit
斑尾鷸(Limosa lapponica)是一種中等體型的涉禽,擁有修長雙腳與微微上翹的長喙,為台灣的稀有冬候鳥及不普遍過境鳥。牠們繁殖於北歐、北極西伯利亞及俄羅斯遠東,冬季遷徙至歐洲、非洲、南亞、東南亞、澳洲和紐西蘭,每年遷徙距離可超過 25,000 公里,同時保持著世界鳥類不間斷飛行的最遠紀錄。繁殖季時,斑尾鷸頭頸為紅褐色,非繁殖期則轉為灰褐色,並有明顯的白色眉斑。牠們主要棲息於河口、海岸、鹽田等濕地環境,以昆蟲、螺貝、蝦蟹、小魚與草籽為食,在台灣無繁殖紀錄。
諾氏鷸 Nordmann’s Greenshank
諾氏鷸(Tringa guttifer)是一種罕見的鷸科鳥類,分布於東亞-澳大利亞遷徙路線(EAAF),繁殖於俄羅斯遠東地區,冬季遷徙至東南亞,並在中國沿海及朝鮮半島停歇。體長約28.5–34 cm,體型厚重,嘴黑色略上翹,腿黃綠色,翼下覆羽全白,可與青足鷸區分。棲息於潮間帶濕地、河口與紅樹林,主要以甲殼類為食。全球僅存約1,200-2,000隻,被IUCN列為瀕危物種。台灣台南將軍溼地自2016年起有度冬紀錄,顯示保護溼地對瀕危鳥類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