彎嘴濱鷸 (Curlew Sandpiper),學名Calidris ferruginea,又名【滸鷸】是一種中小型的水鳥,有著長且略向下彎曲的嘴喙。學名中的ferruginea在拉丁文中為鏽紅色之意,以彎嘴濱鷸繁殖羽的羽色而得名。彎嘴濱鷸的繁殖地位於西伯利亞最北的北極海沿岸,至非洲南部、印度、東南亞、澳洲等地度冬。
台灣生息狀態
彎嘴濱鷸在台灣大多於春秋兩個過境期出現,有少量度冬,大多於海岸的魚塭、鹽田、河口等溼地活動,常和其他小型鷸鴴科水鳥混群共同覓食。
外觀特徵
彎嘴濱鷸體長21cm,是中小型的水鳥,腳和嘴喙黑色,喙長且略向下彎,繁殖羽時頭、胸、腹呈磚紅色,臀部和尾下覆羽白色,頭頂有黑色斑紋。背面雜有橙紅色、黑色、白色、和灰色的斑紋。非繁殖羽時腹面大部份為乾淨的白色,除了胸部有少數褐色的斑紋。背面灰褐色,有由褐色的中央羽軸形成的縱紋。幼鳥背面的羽色更偏褐色,有較明顯的羽緣和中央羽軸。
近似種
- 黑腹濱鷸 (Dunlin, Calidris alpina) 繁殖羽時腹部為黑色,容易區分。非繁殖羽和幼鳥則和彎嘴濱鷸十分相似。兩者的嘴型不同。在飛行時彎嘴濱鷸腰部白色,而黑腹濱鷸沒有,可作為區分兩種的重要特徵。另外,黑腹濱鷸在台灣是十分普遍的冬候鳥,而彎嘴濱鷸在台灣主要為過境鳥,度冬的數量遠低於黑腹濱鷸。
生態
彎嘴濱鷸在台灣主要出現在海岸溼地,常和其他小型鷸鴴科水鳥混棲活動,以淺水溼地中的無脊椎動物為主要食物來源,在台灣是常見的過境鳥。然而彎嘴濱鷸全球的數量正在減少,2000年代在澳洲度冬的彎濱鷸數量已較1980年代早期下降了82%,因此自2015年起,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或稱IUCN紅色名錄或紅皮書)將彎嘴濱鷸列為近危等級 (NT, near threatened),台灣身為東亞水鳥遷徙的重要一站,溼地的保護值得我們關心和努力。
參考資料
1. Mlodinow, S. G. and F. Medrano (2023). Curlew Sandpiper (Calidris ferruginea), version 2.0. In Birds of the World (N. D. Sly, Editor). Cornell Lab of Ornithology, Ithaca, NY, USA. https://doi.org/10.2173/bow.cursan.02
2. 蕭木吉、李政霖 (2014) 臺灣野鳥手繪圖鑑;農委會林務局、台北市野鳥學會。
3. 劉小如、丁宗蘇、方偉宏、林文宏、蔡牧起、顏重威 (2012) 台灣鳥類誌 第二版;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