彎嘴濱鷸 Curlew Sandpiper
彎嘴濱鷸 (Curlew Sandpiper),學名Calidris ferruginea,又名【滸鷸】是一種中小型的水鳥,有著長且略向下彎曲的嘴喙。學名中的ferruginea在拉丁文中為鏽紅色之意,以彎嘴濱鷸繁殖羽的羽色而得名。彎嘴濱鷸的繁殖地位於西伯利亞最北的北極海沿岸,至非洲南部、印度、東南亞、澳洲等地度冬。在台灣主要在過境期出現。
彎嘴濱鷸 (Curlew Sandpiper),學名Calidris ferruginea,又名【滸鷸】是一種中小型的水鳥,有著長且略向下彎曲的嘴喙。學名中的ferruginea在拉丁文中為鏽紅色之意,以彎嘴濱鷸繁殖羽的羽色而得名。彎嘴濱鷸的繁殖地位於西伯利亞最北的北極海沿岸,至非洲南部、印度、東南亞、澳洲等地度冬。在台灣主要在過境期出現。
琵嘴鷸 (Spoon-billed Sandpiper),學名Calidris pygmaea,,是一種小型的水鳥,和紅胸濱鷸體型類似,但琵嘴鷸的嘴呈湯匙狀,十分獨特。琵嘴鷸在東西伯利亞極東的凍原地帶繁殖。 冬季至東南亞地區 、印度東南部、中國南部等地度冬。琵嘴鷸的數量近年不斷下降,估計全世界僅餘不到500隻,亟需保育。
青足鷸 (Coommon Greenshank),學名Tringa nebularia,有著厚且微向上彎的嘴喙,於北歐至西伯利亞的溫帶區域繁殖,冬季至非洲、南亞、東南亞、澳洲等地度冬。青足鷸在台灣是十分常見的冬候鳥,多出現於海岸溼地、魚塭、鹽田等環境。
小青足鷸 (Marsh Sandpiper),又名【澤鷸】,學名Tringa stagnatilis,與青足鷸相比有著較小的體型,喙直細長無上翹。小青足鷸繁殖於東歐、中亞、南西伯利亞、至中國東北,冬季遷徙至非洲、中亞、南亞、東南亞、澳洲等地度冬,在台灣為不普遍冬候鳥及普遍過境鳥。
紅領瓣足鷸 (Red-necked Phalarope),學名Phalaropus lobatus,是一種小型的海鳥,是三種瓣足鷸之中體型最小的,主要生活於海面上,夏季繁殖於歐亞大陸和北美北極圈的苔原,冬季遷徙至熱帶地區海域度冬,台灣主要於過境期出現於海岸溼地、魚塭或海面上,是普遍的過境鳥。
反嘴鷸 (Terek Sandpiper),又稱翹嘴鷸,學名Xenus cinereus,是一種遷徙性的水鳥,有著長而上翹的嘴喙,繁殖於歐亞大陸北方西伯利亞地區,冬季會遷徙至澳大利亞、東南亞、南亞、中東、東非等地海岸度冬,在台灣主要於過境期於海岸溼地出現。
黑尾鷸 (Black-tailed Godwit) 又稱黑尾塍鷸,學名 Limosa limosa,廣泛分布於歐、亞、非及澳洲,在台灣出現的是 L. l. melanuroides亞種,本亞種於西伯利亞東部至戡察加半島繁殖,冬季則遷移至東南亞和澳洲地區,在台灣為稀有冬候鳥及不普遍的過境鳥。每年4月中-5月初;8-9月為最主要過境期。
紅胸濱鷸 (Red-necked Stint) 又稱紅頸濱鷸、穉鷸,是一種小型的涉禽,學名 Calidris ruficollis,種名的ruficollis意思為紅色的頸部。主要於北極圈西伯利亞繁殖,冬天會往南遷徙至中國東南沿海、東南亞、澳洲等地度冬。紅胸濱鷸在台灣為普遍的冬候鳥,各地的海岸、鹽田、河口等溼地均有記錄,是台灣最常見的小型水鳥。
尖尾濱鷸 (Sharp-tailed Sandpiper),學名Calidris acuminata ,是一種中等體型的水鳥,繁殖期的尖尾濱鷸頭頂是鮮豔的栗紅色,主要於西伯利亞東北部北極圈內繁殖,在台灣為普遍的過境鳥,春過境期在海岸溼地的魚塭鹽田、水田等環境較為常見。
白腰草鷸 (Green Sandpiper),學名Tringa ochropus ,是一種中等體型的水鳥,有著白腰和黑褐色的背面,主要在歐亞大陸北歐至西伯利亞地區繁殖,冬季遷徙至南方非洲、東亞、印度、中南半島等地度冬,在台灣多出現於淡水溼地,為不普遍的冬候鳥。
磯鷸 (Common Sandpiper),學名Actitis hypoleucos,是一種短腳的小型水鳥,在歐亞大陸的溫帶和寒帶地區繁殖,在台灣是十分常見的冬候鳥,從海岸溼地至內陸的湖泊、溪流水域皆有機會出現。
黑腹濱鷸 (Dunlin),學名Calidris alpina ,是一種普遍分布於全球各大洲的小型水鳥,繁殖羽有著顯眼的黑色腹部,主要於北極圈的海岸凍原繁殖,黑腹濱鷸在台灣為普遍的冬候鳥,常與其他小型水鳥混群活動。
半蹼鷸 (Asian Dowitcher),學名Limnodromus semipalmatus ,是一種中等體型的水鳥,有著長且筆直的嘴,在腳趾之間有半蹼,是種名和中文俗名的由來。於西伯利亞、蒙古、中國東北繁殖,冬季至印度、東南亞、印尼、澳大利亞等地度冬,半蹼鷸在台灣為稀有的過境鳥,多於海岸溼地出現。
美洲尖尾濱鷸 (Pectoral Sandpiper),學名Calidris melanotos,是一種中等體型的水鳥,繁殖地在北美及西伯利亞北極圈內的凍原,族群主要於南美洲度冬,有少數至澳洲、紐西蘭度冬,美洲尖尾濱鷸在台灣為稀有的過境鳥,紀錄多出現於海岸溼地。
翻石鷸 (Ruddy Turnstone),學名Arenaria interpres,是一種小型的水鳥,翻石鷸覓食時常翻開石塊或貝殼,是翻石鷸中文和英文俗名的由來。翻石鷸廣泛分布於全球各大洲。夏季於北半球歐亞大陸和北美洲高緯度地區海岸繁殖,至較低緯度的北半球或南半球海岸度冬。
赤足鷸 (Common Redshank),又名紅腳鷸,腳紅色,嘴喙上下基部為橙紅色,是台灣常見的冬候鳥,喜歡鹽田、海岸、魚塭、沼澤等海岸溼地。
這兩隻鳥一黑一白,竟然是同一種鳥!? 沒錯,鶴鷸 Spotted Redshank (Tringa erythropus) 是一種大型的涉禽,繁殖期時全身的羽色一身黑,到了冬天非繁殖期時,卻換成了一身樸素的羽色,是不是判若兩鳥呢?
中杓鷸 (Eurasian Whimbrel) 學名 Numenius phaeopus,是一種大型的遷徙性涉禽 (shorebird),有著長且下彎的嘴喙,全身大致褐色帶有淡色花紋。台灣主要於每年8月至翌年5月出現,是普遍的過境鳥和不普遍的冬候鳥。
小濱鷸 (Little Stint) 是一種小型的涉禽,學名 Calidris minuta。於北歐、北極圈西伯利亞繁殖,冬天會往南遷徙至西南歐、非洲、印度等地度冬。由於非繁殖羽與台灣常見的冬候鳥紅胸濱鷸十分相近,並經常混棲,是台灣的稀有的冬候鳥、及稀有過境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