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鷺 Chinese Pond Heron
池鷺 (Chinese Pond Heron) 學名Ardeola bacchus。池鷺主要於中國東北—華南一帶繁殖,冬季會往南遷徙至中南半島等地度冬。池鷺在台灣並沒有繁殖記錄,為稀有的冬候鳥,沼澤、魚塭、水田等溼地均有記錄,但數量不多。
池鷺 (Chinese Pond Heron) 學名Ardeola bacchus。池鷺主要於中國東北—華南一帶繁殖,冬季會往南遷徙至中南半島等地度冬。池鷺在台灣並沒有繁殖記錄,為稀有的冬候鳥,沼澤、魚塭、水田等溼地均有記錄,但數量不多。
這兩隻鳥一黑一白,竟然是同一種鳥!? 沒錯,鶴鷸 Spotted Redshank (Tringa erythropus) 是一種大型的涉禽,繁殖期時全身的羽色一身黑,到了冬天非繁殖期時,卻換成了一身樸素的羽色,是不是判若兩鳥呢?
中杓鷸 (Eurasian Whimbrel) 學名 Numenius phaeopus,是一種大型的遷徙性涉禽 (shorebird),有著長且下彎的嘴喙,全身大致褐色帶有淡色花紋。台灣主要於每年8月至翌年5月出現,是普遍的過境鳥和不普遍的冬候鳥。
疣鼻天鵝(Mute Swan),學名Cygnus olor,又名瘤鼻天鵝、瘤鵠,是體型最大的天鵝,原生分布於歐洲至中亞地區,台灣亦有零星觀察紀錄,但疣鼻天鵝在世界各大洲常為飼養於公園、湖泊作為觀賞用的鳥類,因此很難判斷台灣的觀察紀錄為自然遷徙而來的野鳥,還是逸出鳥。
赤嘴潛鴨 (Red-crested Pochard) 學名 Netta rufina,雄鳥繁殖羽外型獨特,有著鮮紅色的嘴喙和眼睛,暗栗色的頭,黑色的胸腹部,白色的體色,十分顯眼。赤嘴潛鴨在台灣僅於1995年和2018年有過兩筆記錄,是台灣的迷鳥。
赤頸鴨 (Eurasian Wigeon) 學名 Mareca penelope,是一種中等體型的雁鴨,雄鳥繁殖羽時有著紅棕色的頭部與乳黃色的額頭,十分顯眼,是台灣常見的冬候鳥。
環頸潛鴨 (Ring-necked Duck) 學名 Aythya collaris,是中形的雁鴨科潛鴨屬鳥類,分布於北美洲,台灣於2019年-2020年首次記錄一隻度冬的環頸潛鴨,是台灣的迷鳥,外形和鳳頭潛鴨相似,但可從頭形、喙、體側等特徵區分。
小濱鷸 (Little Stint) 是一種小型的涉禽,學名 Calidris minuta。於北歐、北極圈西伯利亞繁殖,冬天會往南遷徙至西南歐、非洲、印度等地度冬。由於非繁殖羽與台灣常見的冬候鳥紅胸濱鷸十分相近,並經常混棲,是台灣的稀有的冬候鳥、及稀有過境鳥
黃足鷸 (Gray-tailed Tattler),又稱灰尾鷸、灰尾漂鷸,學名Tringa brevipes,為東亞澳遷徙線上常見的一種鷸科水鳥,主要於東西伯利亞地區繁殖,冬天遷徙至東南亞、澳洲等地度冬。在台灣沒有繁殖記錄,是常見的過境鳥
灰雁 (Graylag Goose) 學名 Anser anser,是灰色雁鴨中體型最大的,翼上和翼下覆羽呈淡灰色,是辨識的重要特徵。普遍分布於歐亞大陸,於溫帶地區繁殖,在台灣的記錄稀少,主要出現在大型河口溼地,如蘭陽溪口、濁水溪口、高屏溪口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