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terbirds of Taiwan: 台灣的水鳥

鷸科 Scolopacidae
斑尾鷸 Bar-tailed Godwit 繁殖羽
斑尾鷸 Bar-tailed Godwit

斑尾鷸 Bar-tailed Godwit

斑尾鷸(Limosa lapponica)是一種中等體型的涉禽,擁有修長雙腳與微微上翹的長喙,為台灣的稀有冬候鳥及不普遍過境鳥。牠們繁殖於北歐、北極西伯利亞及俄羅斯遠東,冬季遷徙至歐洲、非洲、南亞、東南亞、澳洲和紐西蘭,每年遷徙距離可超過 25,000 公里,同時保持著世界鳥類不間斷飛行的最遠紀錄。繁殖季時,斑尾鷸頭頸為紅褐色,非繁殖期則轉為灰褐色,並有明顯的白色眉斑。牠們主要棲息於河口、海岸、鹽田等濕地環境,以昆蟲、螺貝、蝦蟹、小魚與草籽為食,在台灣無繁殖紀錄。

繼續閱讀

鷸科 Scolopacidae
諾氏鷸 Nordmann's Greenshank
諾氏鷸 Nordmann’s Greenshank

諾氏鷸 Nordmann’s Greenshank

諾氏鷸(Tringa guttifer)是一種罕見的鷸科鳥類,分布於東亞-澳大利亞遷徙路線(EAAF),繁殖於俄羅斯遠東地區,冬季遷徙至東南亞,並在中國沿海及朝鮮半島停歇。體長約28.5–34 cm,體型厚重,嘴黑色略上翹,腿黃綠色,翼下覆羽全白,可與青足鷸區分。棲息於潮間帶濕地、河口與紅樹林,主要以甲殼類為食。全球僅存約1,200-2,000隻,被IUCN列為瀕危物種。台灣台南將軍溼地自2016年起有度冬紀錄,顯示保護溼地對瀕危鳥類的重要性。

繼續閱讀

鷸科 Scolopacidae
彎嘴濱鷸 Curlew Sandpiper
彎嘴濱鷸 Curlew Sandpiper

彎嘴濱鷸 Curlew Sandpiper

彎嘴濱鷸 (Curlew Sandpiper),學名Calidris ferruginea,又名【滸鷸】是一種中小型的水鳥,有著長且略向下彎曲的嘴喙。學名中的ferruginea在拉丁文中為鏽紅色之意,以彎嘴濱鷸繁殖羽的羽色而得名。彎嘴濱鷸的繁殖地位於西伯利亞最北的北極海沿岸,至非洲南部、印度、東南亞、澳洲等地度冬。在台灣主要在過境期出現。

繼續閱讀

䴉科 Threskiornithidae
彩䴉 Glossy Ibis
彩䴉 Glossy Ibis

彩䴉 Glossy Ibis

彩䴉 (Glossy Ibis) 學名 Plegadis falcinellus,成鳥全身大致為銅褐色,嘴長且向下彎,呈鎌刀狀。廣泛分布於歐洲、亞洲、澳洲等地。在台灣的生息狀態為迷鳥,過去僅有零星記錄,但2020年於屏東東港出現一群17隻並疑似有繁殖行為,未來是否會擴散至台灣並落地生根成為留鳥,有待繼續觀察。

繼續閱讀

鷸科 Scolopacidae
琵嘴鷸非繁殖羽 Spoon-billed Sandpiper Nonbreeding
琵嘴鷸 Spoon-billed Sandpiper

琵嘴鷸 Spoon-billed Sandpiper

琵嘴鷸 (Spoon-billed Sandpiper),學名Calidris pygmaea,,是一種小型的水鳥,和紅胸濱鷸體型類似,但琵嘴鷸的嘴呈湯匙狀,十分獨特。琵嘴鷸在東西伯利亞極東的凍原地帶繁殖。 冬季至東南亞地區 、印度東南部、中國南部等地度冬。琵嘴鷸的數量近年不斷下降,估計全世界僅餘不到500隻,亟需保育。

繼續閱讀

鷺科 Ardeidae
紫鷺 Purple Heron
紫鷺 Purple Heron

紫鷺 Purple Heron

紫鷺 (Purple Heron),學名Ardea purpurea,又名草鷺,是一種大型的涉禽,學名中的purpurea在拉丁文中為紫色之意,由帶紅紫色的體色而得名。紫鷺體型和蒼鷺相近 (略小),而更偏好長滿植物的草澤,個性亦更加隱密。紫鷺在台灣主要為冬候鳥,自2011年起在宜蘭有穩定的繁殖紀錄。

繼續閱讀

鷸科 Scolopacidae
流蘇鷸 Ruff 雄鳥繁殖羽
流蘇鷸 Ruff

流蘇鷸 Ruff

流蘇鷸 (Ruff) 是一種中型的涉禽,學名 Calidris pugnax,種名的pugnax源於minutus,在拉丁文中是【好鬥】的意思,以流蘇鷸在繁殖季節求偶時,雄鳥於求偶場 (Lek mating) 好爭鬥的行為而得名。

繼續閱讀

鴴科 Charadriidae
什麼鳥帶台灣花生外銷到愛爾蘭?一起來認識土豆鳥–小辮鴴 Northern Lapwing

什麼鳥帶台灣花生外銷到愛爾蘭?一起來認識土豆鳥–小辮鴴 Northern Lapwing

小辮鴴 (Northern Lapwing),學名 Vanellus vanellus,於中國、香港稱為鳳頭麥雞,是鴴科 (Charadriidae) 麥雞屬 (Vanellus) 的鳥類。小辮鴴在歐亞大陸分布很廣,在歐洲許多地區為終年可見的留鳥,在台灣為不普遍冬候鳥,數量以雲林地區為最多。每年雲林縣野鳥學會與農委會特有生物中心均會串連全國志工共同進行雲林小辮鴴普查,2021年全台灣共計數了8637隻小辮鴴,其中雲林就佔了7373隻

繼續閱讀

鰹鳥科 Sulidae
藍臉鰹鳥 Masked Booby
藍臉鰹鳥 Masked Booby

藍臉鰹鳥 Masked Booby

藍臉鰹鳥 (Masked Booby) 學名Sula dactylatra,一種大型海鳥,成鳥全身白色,尾巴和翅膀後緣為黑色,粗大的嘴喙黃色,臉藍黑色,有如面罩一般。廣泛分布於全球熱帶地區的海洋,繁殖於小島上。台灣附近海域亦有分布,但數量不多,常與其他海鳥混群活動。

繼續閱讀

小雨燕和黃山雀是一對因賞鳥而相識的夫妻,熱愛賞鳥、攝影、旅遊。如有使用本站照片或文章的需求,請透過FBIG與我們連絡。

We are a couple who love bird watching, photography, and travel. If you need to use photos or articles on this site, please contact us through facebook or instagram.

熱門文章 Popular Posts

依分類 Category

依時間 Archive

Pin It on Pinterest

Shar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