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鳥帶台灣花生外銷到愛爾蘭?一起來認識土豆鳥–小辮鴴 Northern Lapwing

by | Last Updated: 12 月 28, 2021 | 鴴科 Charadriidae | 0 comments

mikado pheasant

(Northern )

Vanellus vanellus

小辮鴴 (),學名 Vanellus vanellus,於中國、香港稱為,是 (Charadriidae) 麥雞屬 (Vanellus) 的鳥類。

小辮鴴在歐亞大陸分布很廣,在歐洲許多地區為終年可見的留鳥,在台灣為不普遍,數量以雲林地區為最多。每年雲林縣野鳥學會與農委會特有生物中心均會串連全國志工共同進行雲林小辮鴴普查,2021年全台灣共計數了8637隻小辮鴴,其中雲林就佔了7373隻 (雲林小辮鴴普查網站)。

由於在雲林縣元長鄉、土庫鎮等地的度冬時常在已採收的田中活動,小辮鴴在當地民眾和鳥友間又有【】的稱號。

小辮鴴在1990年被選為愛爾蘭共和國的國鳥 (連結),也因為小辮鴴的緣故,在2021年台灣駐愛爾蘭代表處促成,讓雲林縣出產的花生外銷到愛爾蘭呢! (新聞連結:土豆鳥帶路 雲林花生外銷愛爾蘭)

小辮鴴在台灣的分布圖

小辮鴴在愛爾蘭語中稱為pilibín,是小費利佩 (Little Philip)的意思,據說這名字來自於1554-58年間統治愛爾蘭的費利佩二世西班牙國王,因為他喜歡在帽子上插一根羽毛,小辮鴴的模樣,是不是也令人聯想起這位國王呢 (左圖:巴洛克派畫家盧本斯Peter Paul Rubens所畫的Philip II (1527-98) Crowned by Victory)
小辮鴴在鷸鴴科鳥類中,算中大型的,體長可達28-33公分,背部和覆羽為銅綠色,在陽光下會呈現金屬光澤,飛羽黑色,胸口、喉部會呈黑色再來就是頭頂的冠羽了。每年小辮鴴剛來到台灣度冬的時候,都已經換成了非繁殖羽,臉部會帶黃褐色。
每年農曆年後就是小辮鴴準備離開台灣的日子,此時的小辮鴴會換上繁殖羽,臉部的黃褐色會消失,胸口、喉部的黑色也會更加明顯。
躲在稻田裡的小辮鴴,鳥友們常暱稱牠們為天線寶寶。
田裡的蚯蚓是小辮鴴喜愛的美食之一。
飛行時白色的腹部和黑色的飛羽對比十分明顯。翼型較圓 (和大多處鷸鴴科鳥類不同),另外飛行時腳不會突出於尾羽。

等到冬天到,北風起的日子,不妨安排個時間,到雲林的田間來拜訪這些可愛的土豆鳥們吧!

參考資料:
蕭木吉、李政霖 (2014) 臺灣野鳥手繪圖鑑;農委會林務局、台北市野鳥學會。

您可能也有興趣 Related Articles

0 Comments

Submit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依時間分類 Archive

Pin It on Pinterest

Shar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