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嘴鶲 Asian Brown Flycatcher
寛嘴鶲 (Asian Brown Flycatcher),學名Muscicapa dauurica,又稱北灰鶲、闊嘴鶲,是一種灰色系的鶲科,有著白色的眼圈和眼先,胸和腹部為污白色—灰色,沒有明顯的斑紋。經常停棲在突出的枝頭,飛出捕食空中的昆蟲。在台灣為不普遍的過境鳥,有少量度冬的紀錄。
寛嘴鶲 (Asian Brown Flycatcher),學名Muscicapa dauurica,又稱北灰鶲、闊嘴鶲,是一種灰色系的鶲科,有著白色的眼圈和眼先,胸和腹部為污白色—灰色,沒有明顯的斑紋。經常停棲在突出的枝頭,飛出捕食空中的昆蟲。在台灣為不普遍的過境鳥,有少量度冬的紀錄。
彎嘴濱鷸 (Curlew Sandpiper),學名Calidris ferruginea,又名【滸鷸】是一種中小型的水鳥,有著長且略向下彎曲的嘴喙。學名中的ferruginea在拉丁文中為鏽紅色之意,以彎嘴濱鷸繁殖羽的羽色而得名。彎嘴濱鷸的繁殖地位於西伯利亞最北的北極海沿岸,至非洲南部、印度、東南亞、澳洲等地度冬。在台灣主要在過境期出現。
花鵰 (Greater Spotted Eagle) 學名 Clanga clanga,又稱烏鵰,是一種大型的鷹科猛禽,繁殖區分布於歐亞大陸從東歐往東至中國東北地區,冬季至南歐、中東地區、南亞、東南亞、中國東南沿海等地度冬。花鵰在台灣紀錄稀少,為迷鳥,在金門和馬祖地區則為稀有的過境鳥。
小辮鴴 (Northern Lapwing),學名 Vanellus vanellus,於中國、香港稱為鳳頭麥雞,是鴴科 (Charadriidae) 麥雞屬 (Vanellus) 的鳥類。小辮鴴在歐亞大陸分布很廣,在歐洲許多地區為終年可見的留鳥,在台灣為不普遍冬候鳥,數量以雲林地區為最多。每年雲林縣野鳥學會與農委會特有生物中心均會串連全國志工共同進行雲林小辮鴴普查,2021年全台灣共計數了8637隻小辮鴴,其中雲林就佔了7373隻
紅嘴鷗 (Black-headed Gull),學名Chroicocephalus ridibundus, 是一種廣泛分布於歐亞大陸的小型海鷗,主要繁殖地位於歐亞大陸歐洲和俄羅斯地區,冬季在台灣沿海各溼地十分容易見到度冬的紅嘴鷗,是常見的冬候鳥。
灰面鵟鷹 (Gray-faced Buzzard),學名Butastur indicus,主要分布於東亞地區,於東北亞繁殖;冬天會到中國華南、東南亞、菲律賓、印尼群島等地度冬。台灣位於灰面鵟鷹遷徙的重要路線上,在每年的春天、秋天兩季,常見到鷹群過境,因此灰面鵟鷹在台灣又被稱為國慶鳥、清明鳥、掃墓鳥、南路鷹。
琵嘴鴨 (Northern Shoveler),學名Spatula clypeata,有著大而寬扁的獨特嘴喙,令牠們十分適合在水中濾食小型無脊椎動物。雄鳥繁殖羽十分鮮豔,有著綠色的頭、白色的胸部和紅褐色的腹部,全身灰褐色的雌鳥則樸素得多,是台灣十分常見的冬候鳥。
白眉鴨 (Garganey),學名Spatula querquedula,是一種小型的雁鴨,雄鳥有十分醒目的白色眉線,雌鳥則和小水鴨、巴鴨的雌鳥十分類似。白眉鴨廣泛分布於歐亞大陸,於溫帶地區繁殖,在台灣主要為春、秋兩季出現的過境鳥,亦有少量在台灣度冬。
赤膀鴨 (Gadwall) 學名 Mareca strepera,廣泛分布於歐亞大陸和北美洲,於溫帶地區繁殖,冬天遷徙至南方度冬,台灣沒有繁殖記錄,是不普遍的冬候鳥。
青足鷸 (Coommon Greenshank),學名Tringa nebularia,有著厚且微向上彎的嘴喙,於北歐至西伯利亞的溫帶區域繁殖,冬季至非洲、南亞、東南亞、澳洲等地度冬。青足鷸在台灣是十分常見的冬候鳥,多出現於海岸溼地、魚塭、鹽田等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