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溼地觀察度冬的黑面琵鷺和反嘴鴴

by | Last Updated: 3 月 13, 2021 | 自然紀行 | 0 comments

每年冬天,雲林、嘉義、台南、高雄海邊的都會有許多來自遠方、到台灣來度過寒冷冬天的冬候鳥。其中最令引人矚目的,要屬瀕臨絕種的黑面琵鷺,近年來在大家的努力之下,族群的數量有慢慢回升。另一種反嘴鴴,雖然名氣不若般響亮,但牠們的外型可是我心目中最優雅的水鳥喔!

住在台南的我們,很幸運地只要短短的車程,就可以到容易觀察這些水鳥的地點。這個冬天也投入了不少時間到溼地拜訪他們,也拍到了一些喜歡的照片。和我們一起來認識這黑面吧!

如果想造訪黑面琵鷺,是個不錯的地點。在八角賞鳥亭那裡,每到週末總是擠滿了人,為的就是能近距離觀察黑面琵鷺和其他水鳥的生態,而此地的黑面琵鷺也似乎比其他地方要來得更親民呢。

黑面琵鷺在飛行時,脖子總是伸得長長的,這點和溼地常見的小白鷺、大白鷺等白色鷺鷥不同,可以用來在距離較遠時進行辨識。

其實在台南、嘉義、高雄沿海鄉鎮的魚塭、、河口等環境,在冬天都蠻有機會可以見到黑面琵鷺,運氣好的話還可以見到他們成群在魚塭裡覓食。

已經是成年的黑面琵鷺,在二、三月準備要北返時,會開始換上繁殖羽。頭後方會長出金黃色的飾羽,而胸口的羽毛也會變成金黃色。

另一種白琵鷺Eurasian (Platalea leucorodia),體型較大,臉不像黑面琵鷺是黑色的,遠遠看會覺得眼睛特別明顯。是全世界分布最廣的琵鷺,雖然在全球數量不少,但在台灣可是遠比黑面琵鷺要來得罕見,經常只有零星一兩隻,混群在黑面琵鷺中。

隨著年齡增加,黑面琵鷺上嘴會變得充滿皺紋,同時眼睛的虹膜會從暗褐色轉為紅色,眼睛四周的黑色皮膚會出現黃色區塊。(如前一張圖)

像這張照片的這隻黑面琵鷺,上嘴十分光滑,虹膜暗褐色,同時初級飛羽末端帶有黑色,仔細看的話還可以看到黑色羽軸,就應該是第一年到台灣來的度冬的小朋友。

飛行時距離通常比較遠,看不啨楚上嘴或眼睛特徵時,這時飛羽末端的黑色就可以用來分辨成鳥和亞成鳥。

像這隻黑面琵鷺很明顯是年輕的小朋友

至於成鳥,飛羽末端沒有黑色,在飛行時翅膀是白色的。

這天很幸運,能夠以平視角和黑面琵鷺近距離接觸。我躱在岸邊的草叢裡,可是一動也不敢動,深怕不小心就把他嚇跑了。

想拍到這樣的平視角可不容易,最重要的就是相機要盡量放低要離水面愈近愈好,可是溼地魚塭的岸邊通常都是長滿蘆葦,或是充滿爛泥。在岸邊或蹲或趴,弄得全身髒是還好,更困難的是別把鳥嚇跑。所以如果沒有做好偽裝或掩蔽,就別輕易嘗試了。

拍攝這隻反嘴鴴時,我先趴在岸邊的蘆葦叢裡,拍攝出去的畫面像隔著紗窗,也別有一番風味

這隻反嘴鴴有察覺到草叢裡有動靜,但牠似乎可以接受我的存在,也開始放心覓食起來。終於我可以找到一個好位置,用很低的角度靜靜地拍攝牠覓食。

反嘴鴴是一種中大型的水鳥,全身羽色為主要為白色,頭頂和初級飛羽為黑色,在背部和覆羽有黑色斑紋,另外細長又上翹的嘴為反嘴鴴重要的特徵。

覓食時會用細長上翹的嘴在水中左右掃動,藉以濾食水中的浮游生物。

在傍晚的陽光下,這隻反嘴鴴覓食、活動的畫面真的好美,在觀景窗裡就忍不住讚嘆。

牠吃牠的,我拍我的。能捕捉到這樣的畫面,真是作夢也會笑。

不過反嘴鴴最美的畫面,還是飛行的時候。

雙翼全開的時候,雙翼末端、肩羽、覆羽的黑色斑塊所形成的花紋十分特別,只要見過一次就不會忘記。

成群的反嘴鴴一同飛行時,背部和雙翼上的黑色斑塊所形成的圖騰,更是我每年冬天最想捕捉的畫面。

又到了黑面琵鷺和反嘴鴴要北返離開台灣的季節了,祝牠們旅途平安,在繁殖地繁殖順利,秋天再多帶些小朋友回來台灣過冬吧!

您可能也有興趣 Related Articles

0 Comments

Submit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依時間分類 Archive

Pin It on Pinterest

Shar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