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蘇鷸 Ruff
流蘇鷸 (Ruff) 是一種中型的涉禽,學名 Calidris pugnax,種名的pugnax源於minutus,在拉丁文中是【好鬥】的意思,以流蘇鷸在繁殖季節求偶時,雄鳥於求偶場 (Lek mating) 好爭鬥的行為而得名。
小辮鴴 (Northern Lapwing),學名 Vanellus vanellus,於中國、香港稱為鳳頭麥雞,是鴴科 (Charadriidae) 麥雞屬 (Vanellus) 的鳥類。小辮鴴在歐亞大陸分布很廣,在歐洲許多地區為終年可見的留鳥,在台灣為不普遍冬候鳥,數量以雲林地區為最多。每年雲林縣野鳥學會與農委會特有生物中心均會串連全國志工共同進行雲林小辮鴴普查,2021年全台灣共計數了8637隻小辮鴴,其中雲林就佔了7373隻
青足鷸 (Coommon Greenshank),學名Tringa nebularia,有著厚且微向上彎的嘴喙,於北歐至西伯利亞的溫帶區域繁殖,冬季至非洲、南亞、東南亞、澳洲等地度冬。青足鷸在台灣是十分常見的冬候鳥,多出現於海岸溼地、魚塭、鹽田等環境。
小青足鷸 (Marsh Sandpiper),又名【澤鷸】,學名Tringa stagnatilis,與青足鷸相比有著較小的體型,喙直細長無上翹。小青足鷸繁殖於東歐、中亞、南西伯利亞、至中國東北,冬季遷徙至非洲、中亞、南亞、東南亞、澳洲等地度冬,在台灣為不普遍冬候鳥及普遍過境鳥。
反嘴鴴,又稱反嘴鷸、反嘴長腳鷸,是一種中大型的水鳥,全身羽色為主要為白色,頭頂和初級飛羽為黑色,在背部和覆羽有黑色斑紋,另外細長又上翹的嘴為反嘴鴴重要的特徵。反嘴鴴分布在歐洲、亞洲的溫帶地區,反嘴鴴在台灣為局部普遍的冬候鳥,在台南、嘉義的溼地度冬數量最多。
反嘴鷸 (Terek Sandpiper),又稱翹嘴鷸,學名Xenus cinereus,是一種遷徙性的水鳥,有著長而上翹的嘴喙,繁殖於歐亞大陸北方西伯利亞地區,冬季會遷徙至澳大利亞、東南亞、南亞、中東、東非等地海岸度冬,在台灣主要於過境期於海岸溼地出現。
黑尾鷸 (Black-tailed Godwit) 又稱黑尾塍鷸,學名 Limosa limosa,廣泛分布於歐、亞、非及澳洲,在台灣出現的是 L. l. melanuroides亞種,本亞種於西伯利亞東部至戡察加半島繁殖,冬季則遷移至東南亞和澳洲地區,在台灣為稀有冬候鳥及不普遍的過境鳥。每年4月中-5月初;8-9月為最主要過境期。
紅胸濱鷸 (Red-necked Stint) 又稱紅頸濱鷸、穉鷸,是一種小型的涉禽,學名 Calidris ruficollis,種名的ruficollis意思為紅色的頸部。主要於北極圈西伯利亞繁殖,冬天會往南遷徙至中國東南沿海、東南亞、澳洲等地度冬。紅胸濱鷸在台灣為普遍的冬候鳥,各地的海岸、鹽田、河口等溼地均有記錄,是台灣最常見的小型水鳥。
東方紅胸鴴 (Oriental Plover) 又稱東方鴴,學名 Charadrius veredus,是鴴科中較大型的一種涉禽。東方紅胸鴴在繁殖期胸口呈栗紅色,雄鳥胸部下方有一粗黑帶,在台灣為稀有的過境鳥,記錄多出現在三月底-四月初以及九月下旬。
赤足鷸 (Common Redshank),又名紅腳鷸,腳紅色,嘴喙上下基部為橙紅色,是台灣常見的冬候鳥,喜歡鹽田、海岸、魚塭、沼澤等海岸溼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