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足鷸 Common Greenshank
青足鷸 (Coommon Greenshank),學名Tringa nebularia,有著厚且微向上彎的嘴喙,於北歐至西伯利亞的溫帶區域繁殖,冬季至非洲、南亞、東南亞、澳洲等地度冬。青足鷸在台灣是十分常見的冬候鳥,多出現於海岸溼地、魚塭、鹽田等環境。
青足鷸 (Coommon Greenshank),學名Tringa nebularia,有著厚且微向上彎的嘴喙,於北歐至西伯利亞的溫帶區域繁殖,冬季至非洲、南亞、東南亞、澳洲等地度冬。青足鷸在台灣是十分常見的冬候鳥,多出現於海岸溼地、魚塭、鹽田等環境。
小鷿鷉 (Little Grebe) 學名 Tachybaptus ruficollis,是鷿鷉科中體型最小的一種。廣泛分布於歐亞大陸與非洲地區。小鷿鷉在台灣是低海拔水域相當常見的鳥類。
赤頸鷿鷉 (Red-necked Grebe) 學名Podiceps grisegena,大型的鷿鷉,有著明顯的紅色頸部,繁殖地分布於北美洲、歐洲、和亞洲。台灣過去無紀錄,僅有2008年8月於馬祖北竿有過一筆迷鳥紀錄。
冠鷿鷉 (Great Crested Grebe) 學名 Podiceps cistatus,大型的鷿鷉,分為三個亞種,指名亞種 (P. c. cistatus) 繁殖地於歐亞大陸溫帶地區,在歐洲許多地方為全年可見的留鳥,東亞族群冬季會遷徙至南方度冬,喜好湖泊、水庫等水域。冠鷿鷉在台灣為稀有的冬候鳥,在金門有穩定的度冬族群。
灰澤鵟 (Hen Harrier),學名Circus cyaneus ,雄鳥全身大致灰色,分布於歐亞大陸北方,冬季遷徙至歐洲南方、北非、中東地區、中國東南、韓國、日本、台灣等地。灰澤鵟在台灣紀錄多出現於河口、海岸附近的草澤、農田、草地等環境,為稀有的冬候鳥和過境鳥。
灰斑鴴 (Black-bellied Plover),又名【斑鴴】,學名Pluvialis squatarola,是一種灰色的大型濱鳥,廣泛分布於全球各大洲,在台灣為普遍的冬候鳥,各海岸溼地、農田等地皆有機會出現。
鷦鷯 (Eurasian Wren),學名Troglodytes troglodytes,是一種體型很小的褐色鳥類,分布甚廣,普遍分布於歐亞大陸及北非,有28個亞種,在台灣出現為特有亞種,鷦鷯在台灣主要分布於高海拔山區,大多生活於灌叢底層,不易觀察,但到了繁殖期,常站在突出的枝條上見到牠們鳴唱。
蠣鴴 (Eurasian Oystercathcer),學名Haematopus ostralegus,是一種有著長長紅色嘴喙、體色黑色分明的水鳥,因嗜食牡蠣而得名,分布於歐亞大陸,台灣近年僅有零星幾筆觀察紀錄,而在金門地區為普遍的冬候鳥,並有少數為留鳥族群。
磯鷸 (Common Sandpiper),學名Actitis hypoleucos,是一種短腳的小型水鳥,在歐亞大陸的溫帶和寒帶地區繁殖,在台灣是十分常見的冬候鳥,從海岸溼地至內陸的湖泊、溪流水域皆有機會出現。
黑腹濱鷸 (Dunlin),學名Calidris alpina ,是一種普遍分布於全球各大洲的小型水鳥,繁殖羽有著顯眼的黑色腹部,主要於北極圈的海岸凍原繁殖,黑腹濱鷸在台灣為普遍的冬候鳥,常與其他小型水鳥混群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