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斑鴴 Black-bellied Plover
灰斑鴴 (Black-bellied Plover),又名【斑鴴】,學名Pluvialis squatarola,是一種灰色的大型濱鳥,廣泛分布於全球各大洲,在台灣為普遍的冬候鳥,各海岸溼地、農田等地皆有機會出現。
灰斑鴴 (Black-bellied Plover),又名【斑鴴】,學名Pluvialis squatarola,是一種灰色的大型濱鳥,廣泛分布於全球各大洲,在台灣為普遍的冬候鳥,各海岸溼地、農田等地皆有機會出現。
跳鴴 (Gray-headed Lapwing),又名灰頭麥雞,學名Vanellus cinereus,是一種體型高瘦的灰色麥雞。跳鴴主要於中國東北及日本本州等地繁殖,冬季遷徙至南亞、東南亞等地度冬。跳鴴在台灣的紀錄多為零星出現於農田、海岸溼地,為稀有的冬候鳥/稀有過境鳥。
環頸鴴 (Common Ringed Plover),學名Charadrius hiaticula,又稱【北環頸鴴】、【普通環頸鴴】,在中國稱為【劍鴴】。外型比在台灣常見的小環頸鴴 (Charadrius dubius) 東方環頸鴴 (C. alexandrinus) 要更加粗壯,亮橙色的腳為明顯的特徵。
東方紅胸鴴 (Oriental Plover) 又稱東方鴴,學名 Charadrius veredus,是鴴科中較大型的一種涉禽。東方紅胸鴴在繁殖期胸口呈栗紅色,雄鳥胸部下方有一粗黑帶,在台灣為稀有的過境鳥,記錄多出現在三月底-四月初以及九月下旬。
小辮鴴 (Northern Lapwing),學名 Vanellus vanellus,於中國、香港稱為鳳頭麥雞,是鴴科 (Charadriidae) 麥雞屬 (Vanellus) 的鳥類。小辮鴴在歐亞大陸分布很廣,在歐洲許多地區為終年可見的留鳥,在台灣為不普遍冬候鳥,數量以雲林地區為最多。每年雲林縣野鳥學會與農委會特有生物中心均會串連全國志工共同進行雲林小辮鴴普查,2021年全台灣共計數了8637隻小辮鴴,其中雲林就佔了7373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