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鷺 Purple Heron
紫鷺 (Purple Heron),學名Ardea purpurea,又名草鷺,是一種大型的涉禽,學名中的purpurea在拉丁文中為紫色之意,由帶紅紫色的體色而得名。紫鷺體型和蒼鷺相近 (略小),而更偏好長滿植物的草澤,個性亦更加隱密。紫鷺在台灣主要為冬候鳥,自2011年起在宜蘭有穩定的繁殖紀錄。
紫鷺 (Purple Heron),學名Ardea purpurea,又名草鷺,是一種大型的涉禽,學名中的purpurea在拉丁文中為紫色之意,由帶紅紫色的體色而得名。紫鷺體型和蒼鷺相近 (略小),而更偏好長滿植物的草澤,個性亦更加隱密。紫鷺在台灣主要為冬候鳥,自2011年起在宜蘭有穩定的繁殖紀錄。
小剪尾 (Little Forktail),又名小燕尾,學名Enicurus scouleri,是鶲科的一種小型鳥類,全身羽色為黑白兩色。出現於海拔600至2400公尺的山澗、溪流環境,但數量不多,為稀有的留鳥。停棲與行進間可見到牠們尾羽快速地張合擺動,有如剪刀一般。
朱鸝 (Maroon Oriole),在台灣話又名紅鶯(âng-ing),學名Oriolus traillii,是一種分布於台灣和東南亞地區的黃鸝科鳥類,外型有鮮豔的紅色和黑色,主要棲息於中低海拔山區森林,分布於台灣的亞種 (O. t. ardens) 為台灣特有亞種。
台灣叢樹鶯 (Taiwan Bush Warbler) 學名Locustella alishanensis,又名褐色叢樹鶯、台灣短翅鶯,是一種僅分布於台灣中海拔山區的台灣特有種鳥類,個性隱密,繁殖期時的鳴唱聲像電報 "滴..答答滴, 滴..答答滴" 十分嘹亮且極具辨識性,因此也被鳥友稱為【電報鳥】。
黃羽鸚嘴 (Golden Parrotbill) 學名 Suthora verreauxi,是一種體型嬌小的鳥類,零星分布於台灣以及中國雲南、四川、山西、湖北、福建等地的山區,群居常成群活動,棲息於濃密的灌叢、箭竹叢中。黃羽鸚嘴分為四個亞種,其中morrisoniana為僅分布於台灣的台灣特有亞種。
在鳥類的世界中,大多數鳥類為男主外、女主內,雄鳥通常有著比較鮮豔的羽色,而負責育雛的雌鳥羽色通常較為樸素,以保護育雛時的安全。但彩鷸(Greater Painted-Snipe) 的角色則是相反,雌鳥有較鮮豔的外型,而樸素的雄鳥則負責育雛。
紋翼畫眉 (Taiwan Barwing),又名台灣斑翅鶥、栗頭斑翅鶥,學名Actinodura morrisoniana。有栗褐色的頭,飛羽外瓣有著黑色、栗色相間的橫斑,為俗名的由來。學名中morrisoniana指的是台灣最高峰玉山 ,是台灣特有種,全世界僅分布於台灣中海拔山區。
黃胸藪眉 (Steere's Liocichla),又名藪鳥、黃痣藪眉,學名Liocichla steerii,是一種僅分布於台灣中海拔山區的特有種噪眉科鳥類,性不怕人,是十分容易觀察的鳥類。
小鷿鷉 (Little Grebe) 學名 Tachybaptus ruficollis,是鷿鷉科中體型最小的一種。廣泛分布於歐亞大陸與非洲地區。小鷿鷉在台灣是低海拔水域相當常見的鳥類。
山麻雀 (Russet Sparrow),學名Passer cinnamomeus,台灣的山麻雀主要分布於中低海拔山區,據估計全台灣的族群數量少於一千隻,行政院農委會於2008年將山麻雀列為一級瀕臨絕種野生動物,極需保護。
灰喉針尾雨燕 (White-throated Needletail),學名Hirundapus cochinchinensis,是一種外型粗壯的雨燕,主要分布於台灣、海南島、中南半島地區,台灣特有亞種 H. c. formosanus 在台灣繁殖,多出現於中海拔山區,夏天記錄較多,冬季的記錄稀少,主要應為台灣的夏候鳥或有少量留鳥族群。
鷦鷯 (Eurasian Wren),學名Troglodytes troglodytes,是一種體型很小的褐色鳥類,分布甚廣,普遍分布於歐亞大陸及北非,有28個亞種,在台灣出現為特有亞種,鷦鷯在台灣主要分布於高海拔山區,大多生活於灌叢底層,不易觀察,但到了繁殖期,常站在突出的枝條上見到牠們鳴唱。
紫綬帶 (Japanese Paradise-Flycatcher) ,在台灣出現的有兩個亞種: 指名亞種為不普遍的過境鳥。於蘭嶼繁殖的黑綬帶,主要為夏候鳥。雄鳥在繁殖期時中央尾羽甚長,十分獨特,每當春過境出現於台灣時,總引起鳥友們的關注。
青背山雀 (Green-backed Tit) 又名綠背山雀,學名 Parus monticolus,分布於喜馬拉雅山區、中國西南地區、緬甸、越南以及台灣,青背山雀在台灣是普遍留鳥,主要棲息環境為中高海拔山區的闊葉林。出現於台灣的亞種 P. m. insperatus 為台灣特有亞種
岩鷺 (Pacific Reef-heron) 學名Egretta sacra,是一種主要生活在礁岩海岸的小型鷺鷥,有較短的腳的較矮的外型。腳黃色至黃綠色,羽色有暗色型和白色型兩種外型,分布於東亞至澳洲、紐西蘭、南太平洋等地,在台灣是不普遍的留鳥。
水雉 (Pheasant-tailed Jacana) 學名 Hydrophasianus chirurgus,又稱「菱角鳥」、「鳳尾水雉」,棲息在低海拔的淡水溼地,喜好有浮水植物 (如菱角、芡實、蓮)的環境,常在浮水植物上行走,也常有「凌波仙子」的稱號。在台灣曾一度瀕臨滅絕,目前數量族群有回升,是台灣的不普遍留鳥,以台南官田附近最多。
高蹺鴴 (Black-winged Stilt)又稱黑翅長腳鷸,學名 Himantopus himantopus,廣泛分布於各大洲。在台灣繁殖的是高蹺鴴的指名亞種 H. h. himantopus,全台灣沿海或較內陸的溼地均有記錄,在台灣的生息狀態是普遍留鳥/普遍冬候鳥。
林鵰 (Black Eagle) 學名Ictinaetus malaiensis,是台灣繁殖的鳥類中翼展最長的一種猛禽。分布於台灣、中國東南、中南半島、東南亞等地。
環頸雉 (Ring-necked Pheasant) Phasianus colchicus formosanus台灣特有亞種稀有留鳥環頸雉,由名稱就可以得知其頸部的白色頸環為明顯特徵。環頸雉普遍分布於亞洲,亞種甚多。P. c. formosanus 為台灣特有亞種,台灣有較穩定記錄的地點以南部平原和花東緃谷地區居多。生活於低海拔的草叢、灌叢、旱田、河床等環境,唯本種亞種甚多,野外亦有可能見到引入或逸出的外來亞種 (如引入金門的華東亞種)。...
黑長尾雉,又稱帝雉,是台灣特有種,僅分存於台灣中高海拔山區。學名是Syrmaticus mikado,種名的 mikado來自於日語中的"帝",也就是天皇之意。命名者Ogilvie Grant因聽聞鳥類收藏家這種鳥所述,這種鳥是日本天皇所擁有的神祕雉雞而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