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26 月全食攝影指南

by | Last Updated: 5 月 15, 2021 | 天文攝影 | 0 comments

今年 (2021) 的5月26日,在台灣地區可以欣賞本年度的同時發生!本次的月全食月球正好掠過地球本影的北緣,所以發生全食的時間極短,只有18分鐘。可以全程觀察本次的地區為大洋洲、澳洲中部及東部、紐西蘭等地。台灣地區由於月出的時候月食已經開始,所以只能觀測到月出帶食。

 

面對難得的天文現象,喜好的朋友肯定都會想用自己的相機記錄下來吧。究竟要如何計畫拍攝這次的月全食呢?

地點的選擇

本次月全食在台灣地區只能觀測到月出帶食,所以月亮剛從地平面上升起的時候,月食已經開始了,更由於本次月食全食的時間較短,從19:09開始,全食期間只有18分鐘,至19:28全食結束 (生光)時,月球的仰角也只有10度左右。所以選擇觀測地點時,最適合的就是東方視野遼闊無遮掩的地方。

但由於目前台灣COVID-19疫情再起,我想最安全的地方應該是自己家屋頂或陽台,不然看看網路直播也是不錯。

2021-05-26 月出帶食於台灣觀測發生的時間 (資料來源: 中央氣象局天象預報) 時區 UTC+8

時間 方位 仰角 現象說明
半影月食開始 16:46.2 未月出 未月出 月球進入地球的半影,開始稍為陰暗
初虧 (偏食開始) 17:44.6 未月出 未月出 月球逐漸進入本影,月面開始有缺角
月出 18:28 ~ 18:43 112.9 0 大缺角的月面東升
食既(全食開始) 19:09.4 116.7 5.9 月球全部進入本影內(暗紅月面)
食甚 19:18.7 117.8 7.7 月球最深入地影之時
生光(全食結束) 19:28.0 118.9 9.4 月球開始離開本影
復圓(偏食結束) 20:52.8 131.3 24.5 月球全部離開本影,月面恢復圓狀
半影食終 21:51.2 142.6 33.1 月食現象結束

 

可以嘗試看看幾種拍攝方法

擴大攝影

使用望遠鏡或長焦距的鏡頭,直接拍攝月食發生時月亮的變化。一般來說,用35mm相機 (全幅機) 要拍出滿滿的月亮,焦距要1000 mm 以上才夠,不過好在現在的相機畫素都很高,用500 – 800 mm的鏡頭再裁切一下還是不錯的。

不過在月食期間的月面亮度隨著食分不斷改變,曝光不容易抓,可以選擇點測光測量月面的亮度來隨時調整。拍攝完後可以將各個時間點的月亮組合,就能完整記錄月食發生的過程。

搭配地景的固定攝影

本次月食發生時仰角很低,也可以嘗試搭配地面的景物、建築、或當地的地標進行拍攝,可以有些不錯的效果。不過恐怕最大的變數是低空的雲層。像這張2015年的月出帶食,原本計畫要讓月亮和地標西螺大橋一同入鏡,不過月亮在低空時都躲在雲裡,沒能拍到心目中的畫面。

 

間歇攝影

間歇攝影是架設好相機拍攝的角度後,固定時間拍攝照片,再利用重覆曝光或合成一張照片,以呈現月食過程中月亮的變化和位置。

不過要拍攝間歇攝影,相機和鏡頭一開始架設的角度和取景十分重要,因此,事前的計畫十分重要。究竟要如何計畫月全食的拍攝呢?

在此推薦大家一個好用的工具:
Stellarium是一套開源的星空模擬軟體,可以十分真實地模擬星空,跨平台而且完全免費,是每一個天文愛好者必備的軟體。到網站下載安裝好之後,進入程式可以看到這樣的畫面,是不是很真實呢。 

在開始前可以點選左側的觀測位置 (快速鍵F6) 選單,先設定所在位置 (或預訂觀測的地點),我們在此設定為台北。

再來用日期/時間 (快速鍵F5) 選單,設定成月全食的日期/時間 2021-05-26  18:30左右,可以看到這時間月亮才剛從地平面上升起。

Stellarium除了模擬星空,也有模擬望遠鏡畫面的功能,可以點選右上角第三個按鈕 (長得像安全帽的那個) 。設定您所使用的相機型號和鏡頭焦距。如果找不到您用的型號也沒關係,只要選取相同感光元件大小的機型就可以了 (像D850就選D3/D700 就可以了)

設定好之後畫面就會出現一個紅色框框,就是你的相機拍攝的視角大小,如果需要轉成直幅,可以點選右上角的對話框調整角度。

再來可以調整下方的時間軸,看看月食發生過程期間月球移動的距離和方向如何,就可以在實際拍攝前先進行模擬。

舉例來說,如果使用35mm全幅相機+50mm的鏡頭直幅拍攝,只要在月亮剛升起時將月亮放在畫面的左下角,這樣到偏食結束月亮都不會跑出畫面。是不是很簡單呢?

祝大家都能拍到自己滿意的照片,也再次提醒大家,疫情期間,減少外出、避免群聚,留得青山在,月食每年都會有的!

0 Comments

Submit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依時間分類 Archive

Pin It on Pinterest

Shar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