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歌鴝 Siberian Blue Robin
藍歌鴝 (Siberian Blue Robin),學名Larvivora cyane,藍歌鴝雄鳥的背面藍色,腹面白色,停棲時身體的姿勢常呈水平狀,主要於日本、韓國、中國東北、西伯利亞等地繁殖,至東南亞中南半島等地度冬,常出現於茂密森森底層,台灣於過境期有少量紀錄,為稀有的冬候鳥。
藍歌鴝 (Siberian Blue Robin),學名Larvivora cyane,藍歌鴝雄鳥的背面藍色,腹面白色,停棲時身體的姿勢常呈水平狀,主要於日本、韓國、中國東北、西伯利亞等地繁殖,至東南亞中南半島等地度冬,常出現於茂密森森底層,台灣於過境期有少量紀錄,為稀有的冬候鳥。
彎嘴濱鷸 (Curlew Sandpiper),學名Calidris ferruginea,又名【滸鷸】是一種中小型的水鳥,有著長且略向下彎曲的嘴喙。學名中的ferruginea在拉丁文中為鏽紅色之意,以彎嘴濱鷸繁殖羽的羽色而得名。彎嘴濱鷸的繁殖地位於西伯利亞最北的北極海沿岸,至非洲南部、印度、東南亞、澳洲等地度冬。在台灣主要在過境期出現。
彩䴉 (Glossy Ibis) 學名 Plegadis falcinellus,成鳥全身大致為銅褐色,嘴長且向下彎,呈鎌刀狀。廣泛分布於歐洲、亞洲、澳洲等地。在台灣的生息狀態為迷鳥,過去僅有零星記錄,但2020年於屏東東港出現一群17隻並疑似有繁殖行為,未來是否會擴散至台灣並落地生根成為留鳥,有待繼續觀察。
黃爪隼 (Lesser Kestrel),學名Falco naumanni,外型與台灣常見的冬候鳥紅隼 (Eurasian Kestrel) 類似,但體型較小。這篇文章介紹了黃爪隼的特徵和生態,並詳細比較了黃爪隼和紅隼外觀上的不同。
琵嘴鷸 (Spoon-billed Sandpiper),學名Calidris pygmaea,,是一種小型的水鳥,和紅胸濱鷸體型類似,但琵嘴鷸的嘴呈湯匙狀,十分獨特。琵嘴鷸在東西伯利亞極東的凍原地帶繁殖。 冬季至東南亞地區 、印度東南部、中國南部等地度冬。琵嘴鷸的數量近年不斷下降,估計全世界僅餘不到500隻,亟需保育。
花鵰 (Greater Spotted Eagle) 學名 Clanga clanga,又稱烏鵰,是一種大型的鷹科猛禽,繁殖區分布於歐亞大陸從東歐往東至中國東北地區,冬季至南歐、中東地區、南亞、東南亞、中國東南沿海等地度冬。花鵰在台灣紀錄稀少,為迷鳥,在金門和馬祖地區則為稀有的過境鳥。
日本松雀鷹 (Japanese Sparrowhawk),學名Accipiter gularis,是鷹亞科的小型猛禽,具有較寬且較圓的翅膀和較短的尾巴。繁殖地在東北亞,冬季會遷徙至華南、台灣、東南亞等地度冬。日本松雀鷹在台灣主要在春秋兩季過境期出現,亦有少量度冬。
北雀鷹 (Eurasian Sparrowhawk) 學名:Accipiter nisus,是一種小型的日行性猛禽,分類為鷹科的鷹屬。牠們廣泛分佈於歐亞大陸,繁殖於歐洲、亞洲和北非。北雀鷹主要以小型鳥類為食,以其靈活的飛行和敏捷的捕食技巧聞名。牠們具有纖細的身體和長而尖銳的翅膀,使牠們能夠在森林、草原和城市等各種環境中追捕獵物。北雀鷹在台灣為稀有的冬候鳥。
紫鷺 (Purple Heron),學名Ardea purpurea,又名草鷺,是一種大型的涉禽,學名中的purpurea在拉丁文中為紫色之意,由帶紅紫色的體色而得名。紫鷺體型和蒼鷺相近 (略小),而更偏好長滿植物的草澤,個性亦更加隱密。紫鷺在台灣主要為冬候鳥,自2011年起在宜蘭有穩定的繁殖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