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雀鷹 Eurasian Sparrowhawk
北雀鷹 (Eurasian Sparrowhawk) 學名:Accipiter nisus,是一種小型的日行性猛禽,分類為鷹科的鷹屬。牠們廣泛分佈於歐亞大陸,繁殖於歐洲、亞洲和北非。北雀鷹主要以小型鳥類為食,以其靈活的飛行和敏捷的捕食技巧聞名。牠們具有纖細的身體和長而尖銳的翅膀,使牠們能夠在森林、草原和城市等各種環境中追捕獵物。北雀鷹在台灣為稀有的冬候鳥。
北雀鷹 (Eurasian Sparrowhawk) 學名:Accipiter nisus,是一種小型的日行性猛禽,分類為鷹科的鷹屬。牠們廣泛分佈於歐亞大陸,繁殖於歐洲、亞洲和北非。北雀鷹主要以小型鳥類為食,以其靈活的飛行和敏捷的捕食技巧聞名。牠們具有纖細的身體和長而尖銳的翅膀,使牠們能夠在森林、草原和城市等各種環境中追捕獵物。北雀鷹在台灣為稀有的冬候鳥。
紫鷺 (Purple Heron),學名Ardea purpurea,又名草鷺,是一種大型的涉禽,學名中的purpurea在拉丁文中為紫色之意,由帶紅紫色的體色而得名。紫鷺體型和蒼鷺相近 (略小),而更偏好長滿植物的草澤,個性亦更加隱密。紫鷺在台灣主要為冬候鳥,自2011年起在宜蘭有穩定的繁殖紀錄。
河烏 (Brown Dipper) 學名 Cinclus pallasii,分布於東亞的日本、中國、台灣、中南半島、喜拉雅山區等地。在台灣主要分布於海拔500-2000公尺山區的溪流,為不普遍的留鳥,覓食時會在水中潛水行走、游泳。
黑長尾雉,又稱帝雉,是台灣特有種,僅分存於台灣中高海拔山區。學名是Syrmaticus mikado,種名的 mikado來自於日語中的"帝",也就是天皇之意。命名者Ogilvie Grant因聽聞鳥類收藏家這種鳥所述,這種鳥是日本天皇所擁有的神祕雉雞而命名。
小辮鴴 (Northern Lapwing),學名 Vanellus vanellus,於中國、香港稱為鳳頭麥雞,是鴴科 (Charadriidae) 麥雞屬 (Vanellus) 的鳥類。小辮鴴在歐亞大陸分布很廣,在歐洲許多地區為終年可見的留鳥,在台灣為不普遍冬候鳥,數量以雲林地區為最多。每年雲林縣野鳥學會與農委會特有生物中心均會串連全國志工共同進行雲林小辮鴴普查,2021年全台灣共計數了8637隻小辮鴴,其中雲林就佔了7373隻
鉛色水鶇 (Plumbeous Redstart),學名Phoenicurus fuliginosus,又名紅尾水鴝、鉛色水鴝、石青仔,是鶲科紅尾鴝屬的一種鳥類,於台灣棲息全島海拔 500 至 2300公尺山區的溪流環境,是溪流環境中最常見的鳥類之一。
小剪尾 (Little Forktail),又名小燕尾,學名Enicurus scouleri,是鶲科的一種小型鳥類,全身羽色為黑白兩色。出現於海拔600至2400公尺的山澗、溪流環境,但數量不多,為稀有的留鳥。停棲與行進間可見到牠們尾羽快速地張合擺動,有如剪刀一般。
藍臉鰹鳥 (Masked Booby) 學名Sula dactylatra,一種大型海鳥,成鳥全身白色,尾巴和翅膀後緣為黑色,粗大的嘴喙黃色,臉藍黑色,有如面罩一般。廣泛分布於全球熱帶地區的海洋,繁殖於小島上。台灣附近海域亦有分布,但數量不多,常與其他海鳥混群活動。
黃嘴天鵝 (Whooper Swan) 學名 Cygnus cygnus,是一種大型的天鵝,繁殖地位於歐亞大陸的寒帶地區,東亞族群冬季向南遷徙至日本、中國華中等地,台灣出現的紀錄很少,為罕見的迷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