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尖尾濱鷸 Pectoral Sandpiper
美洲尖尾濱鷸 (Pectoral Sandpiper),學名Calidris melanotos,是一種中等體型的水鳥,繁殖地在北美及西伯利亞北極圈內的凍原,族群主要於南美洲度冬,有少數至澳洲、紐西蘭度冬,美洲尖尾濱鷸在台灣為稀有的過境鳥,紀錄多出現於海岸溼地。
美洲尖尾濱鷸 (Pectoral Sandpiper),學名Calidris melanotos,是一種中等體型的水鳥,繁殖地在北美及西伯利亞北極圈內的凍原,族群主要於南美洲度冬,有少數至澳洲、紐西蘭度冬,美洲尖尾濱鷸在台灣為稀有的過境鳥,紀錄多出現於海岸溼地。
林鵰 (Black Eagle) 學名Ictinaetus malaiensis,是台灣繁殖的鳥類中翼展最長的一種猛禽。分布於台灣、中國東南、中南半島、東南亞等地。
山麻雀 (Russet Sparrow),學名Passer cinnamomeus,台灣的山麻雀主要分布於中低海拔山區,據估計全台灣的族群數量少於一千隻,行政院農委會於2008年將山麻雀列為一級瀕臨絕種野生動物,極需保護。
家麻雀 (House Sparrow),學名Passer domesticus,原生分布區域於歐亞大陸,但隨著人類的活動,現今全世界各大洲(除了南極洲外),皆可見到家麻雀的蹤影,是全球分布最廣泛的鳥類之一。台灣過去僅有少數幾筆家麻雀的紀錄,極有可能是搭乘輪船而來的迷鳥。
紅頭潛鴨 (Common Pochard),學名Aythya ferina,別名【磯雁】,是一種中等體型的潛鴨,主要於西歐經中亞至中國北方、蒙古、西伯利亞等地繁殖,至非洲、印度、東亞等地度冬,於台灣度冬的數量不多,多零星出現於海岸溼地,為稀有的冬候鳥。
環頸鴴 (Common Ringed Plover),學名Charadrius hiaticula,又稱【北環頸鴴】、【普通環頸鴴】,在中國稱為【劍鴴】。外型比在台灣常見的小環頸鴴 (Charadrius dubius) 東方環頸鴴 (C. alexandrinus) 要更加粗壯,亮橙色的腳為明顯的特徵。
翻石鷸 (Ruddy Turnstone),學名Arenaria interpres,是一種小型的水鳥,翻石鷸覓食時常翻開石塊或貝殼,是翻石鷸中文和英文俗名的由來。翻石鷸廣泛分布於全球各大洲。夏季於北半球歐亞大陸和北美洲高緯度地區海岸繁殖,至較低緯度的北半球或南半球海岸度冬。
赤足鷸 (Common Redshank),又名紅腳鷸,腳紅色,嘴喙上下基部為橙紅色,是台灣常見的冬候鳥,喜歡鹽田、海岸、魚塭、沼澤等海岸溼地。
暴風鸌 (Northern Fulmar),又名【暴雪鸌】或【管鼻鸌】,學名Fulmarus glacialis,是一種廣泛分布於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的海鳥。台灣近年僅有一筆紀錄。
穴鳥 (Bulwer's Petrel),學名Bulweria bulwerii,又名【純褐鹱】、【卜威氏海燕】、【褐燕鸌】,是一種全身褐色的鸌科 (Procellariidae) 鳥類,廣泛分布於全球熱帶海域,在台灣周邊海域也是常見的海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