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頸鴴 Common Ringed Plover
環頸鴴 (Common Ringed Plover),學名Charadrius hiaticula,又稱【北環頸鴴】、【普通環頸鴴】,在中國稱為【劍鴴】。外型比在台灣常見的小環頸鴴 (Charadrius dubius) 東方環頸鴴 (C. alexandrinus) 要更加粗壯,亮橙色的腳為明顯的特徵。
環頸鴴 (Common Ringed Plover),學名Charadrius hiaticula,又稱【北環頸鴴】、【普通環頸鴴】,在中國稱為【劍鴴】。外型比在台灣常見的小環頸鴴 (Charadrius dubius) 東方環頸鴴 (C. alexandrinus) 要更加粗壯,亮橙色的腳為明顯的特徵。
翻石鷸 (Ruddy Turnstone),學名Arenaria interpres,是一種小型的水鳥,翻石鷸覓食時常翻開石塊或貝殼,是翻石鷸中文和英文俗名的由來。翻石鷸廣泛分布於全球各大洲。夏季於北半球歐亞大陸和北美洲高緯度地區海岸繁殖,至較低緯度的北半球或南半球海岸度冬。
赤足鷸 (Common Redshank),又名紅腳鷸,腳紅色,嘴喙上下基部為橙紅色,是台灣常見的冬候鳥,喜歡鹽田、海岸、魚塭、沼澤等海岸溼地。
暴風鸌 (Northern Fulmar),又名【暴雪鸌】或【管鼻鸌】,學名Fulmarus glacialis,是一種廣泛分布於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的海鳥。台灣近年僅有一筆紀錄。
穴鳥 (Bulwer's Petrel),學名Bulweria bulwerii,又名【純褐鹱】、【卜威氏海燕】、【褐燕鸌】,是一種全身褐色的鸌科 (Procellariidae) 鳥類,廣泛分布於全球熱帶海域,在台灣周邊海域也是常見的海鳥
遊隼 (Peregrine Falcon),學名Falco peregrinus,是一種廣泛分布於全球各大洲的猛禽,遊隼以其飛行速度聞名,在高速俯衝捕獵時,速度可達時速300公里以上,是世界上速度最快的鳥類。
池鷺 (Chinese Pond Heron) 學名Ardeola bacchus。池鷺主要於中國東北—華南一帶繁殖,冬季會往南遷徙至中南半島等地度冬。池鷺在台灣並沒有繁殖記錄,為稀有的冬候鳥,沼澤、魚塭、水田等溼地均有記錄,但數量不多。
金鵰 (Golden Eagle),學名Aquila chrysaetos,是一種廣泛分布於北半球的大形猛禽,也是鷹科猛禽中分布最廣的一種。金鵰廣泛分布於北半球的歐亞大陸、北非、北美洲,台灣不是金鵰的繁殖或固定度冬區,過去出現紀錄稀少,近年僅有2021年10月底於馬祖東引/西引島一筆紀錄。
西方澤鵟 (Eurasian Marsh-Harrier) 學名Circus aeruginosus,是一種主要分布於歐洲、中亞等地繁殖的澤鵟屬猛禽,冬季至非洲、中東、印度、斯里蘭卡等地度冬。台灣非主要分布地區,近年僅有2019年10月於屏東恆春龍鑾潭一筆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