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鳥類名錄 Checklist of Birds of Taiwan
本名錄依中華民國野鳥學會 (Taiwan Wildbird Federation) 鳥類紀錄委員會所修訂的 2020年台灣鳥類名錄編輯而成,共有674種,如果本站已經有小檔案者會將連結新增於本名錄,以方便大家檢索。
本名錄依中華民國野鳥學會 (Taiwan Wildbird Federation) 鳥類紀錄委員會所修訂的 2020年台灣鳥類名錄編輯而成,共有674種,如果本站已經有小檔案者會將連結新增於本名錄,以方便大家檢索。
斑尾鷸(Limosa lapponica)是一種中等體型的涉禽,擁有修長雙腳與微微上翹的長喙,為台灣的稀有冬候鳥及不普遍過境鳥。牠們繁殖於北歐、北極西伯利亞及俄羅斯遠東,冬季遷徙至歐洲、非洲、南亞、東南亞、澳洲和紐西蘭,每年遷徙距離可超過 25,000 公里,同時保持著世界鳥類不間斷飛行的最遠紀錄。繁殖季時,斑尾鷸頭頸為紅褐色,非繁殖期則轉為灰褐色,並有明顯的白色眉斑。牠們主要棲息於河口、海岸、鹽田等濕地環境,以昆蟲、螺貝、蝦蟹、小魚與草籽為食,在台灣無繁殖紀錄。
諾氏鷸(Tringa guttifer)是一種罕見的鷸科鳥類,分布於東亞-澳大利亞遷徙路線(EAAF),繁殖於俄羅斯遠東地區,冬季遷徙至東南亞,並在中國沿海及朝鮮半島停歇。體長約28.5–34 cm,體型厚重,嘴黑色略上翹,腿黃綠色,翼下覆羽全白,可與青足鷸區分。棲息於潮間帶濕地、河口與紅樹林,主要以甲殼類為食。全球僅存約1,200-2,000隻,被IUCN列為瀕危物種。台灣台南將軍溼地自2016年起有度冬紀錄,顯示保護溼地對瀕危鳥類的重要性。
灰澤鵟 (Hen Harrier),學名Circus cyaneus ,雄鳥全身大致灰色,分布於歐亞大陸北方,冬季遷徙至歐洲南方、北非、中東地區、中國東南、韓國、日本、台灣等地。灰澤鵟在台灣紀錄多出現於河口、海岸附近的草澤、農田、草地等環境,為稀有的冬候鳥和過境鳥。
要開始賞鳥,一把合適的雙筒望遠是必備的工具。我之前使用萊卡Trinovid 10 x 42 BN 多年,為什麼最近買了新的望遠鏡 Optisan EVRII 呢? 選購望遠鏡要注意些什麼? Optisan EVRII 用起來如何呢? 這篇文章告訴你
黃眉黃鶲 (Ficedula narcissina) 是台灣稀有的冬候鳥,主要繁殖於日本和俄羅斯的森林。雄鳥的羽色鮮明,擁有黑色、橙黃色和白色的對比色彩,雌鳥則呈現較為暗淡的橄欖褐色。牠們主要棲息於低山及平地的森林,獨自活動於樹冠下層,以昆蟲為食。雖無台灣繁殖紀錄,但其全球族群數量穩定,目前保育狀況無重大威脅。
花澤鵟 (Pied Harrier),又稱鵲鷂,學名Circus melanoleucos,雄成鳥背面有黑色花紋所形成的三叉戟圖案。花澤鵟繁殖地在東北亞地區 (西伯利亞東部、中國東北、北韓),冬季至東南亞、印度等地度冬,花澤鵟在台灣為稀有的過境和冬候鳥。
褐胸鶲 (Brown-breasted Flycatcher),學名Muscicapa muttui,是一種中型的森林鶲科鳥類,牠們有著圓潤的大頭和明顯的眼圈。褐胸鶲在台灣為迷鳥,僅有幾筆紀錄,出現於海岸防風林、離島等地點。
灰斑鶲 (Muscicapa griseisticta) 是一種小型灰色鶲科鳥類,體型約 12.5–14 公分,胸部有明顯的灰色縱紋,翅膀較長,停棲時翅長可達尾羽一半以上。牠們繁殖於中國東北、朝鮮北部及俄羅斯東南,冬季遷徙至東南亞度冬,在台灣是較為不普遍的過境鳥。灰斑鶲多出現在中低海拔的樹林中,過境期可能出現在林緣或高海拔地區。此物種無亞種劃分,外觀與寬嘴鶲和烏鶲相似,但可依胸前縱紋等特徵區別。
寛嘴鶲 (Asian Brown Flycatcher),學名Muscicapa dauurica,又稱北灰鶲、闊嘴鶲,是一種灰色系的鶲科,有著白色的眼圈和眼先,胸和腹部為污白色—灰色,沒有明顯的斑紋。經常停棲在突出的枝頭,飛出捕食空中的昆蟲。在台灣為不普遍的過境鳥,有少量度冬的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