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鴝 Siberian Rubythroat
野鴝 (Siberian Rubythroat),學名Calliope calliope,又名紅喉歌鴝、紅點頦,雄鳥有顯眼的紅色喉嚨。主要於西伯利、蒙古、朝鮮半島、日本北海道、中國東北等地繁殖,冬天至中國華南、中南半島、台灣等地度冬,主要出現於海岸、低海拔地區,是普遍的冬候鳥。
野鴝 (Siberian Rubythroat),學名Calliope calliope,又名紅喉歌鴝、紅點頦,雄鳥有顯眼的紅色喉嚨。主要於西伯利、蒙古、朝鮮半島、日本北海道、中國東北等地繁殖,冬天至中國華南、中南半島、台灣等地度冬,主要出現於海岸、低海拔地區,是普遍的冬候鳥。
赤腹鷹(Chinese Sparrowhawk),學名Accipiter soloensis,是體型很小的猛禽,飛行時和珠頸斑鳩差不多大,因此有【粉鳥鷹】的稱號。位於台灣最南端的墾丁國家公園,每年9月-10月常可見到大群赤腹鷹集結。趁著熱氣流成群盤旋,準備飛越巴士海峽,十分壯觀。
黑腹濱鷸 (Dunlin),學名Calidris alpina ,是一種普遍分布於全球各大洲的小型水鳥,繁殖羽有著顯眼的黑色腹部,主要於北極圈的海岸凍原繁殖,黑腹濱鷸在台灣為普遍的冬候鳥,常與其他小型水鳥混群活動。
半蹼鷸 (Asian Dowitcher),學名Limnodromus semipalmatus ,是一種中等體型的水鳥,有著長且筆直的嘴,在腳趾之間有半蹼,是種名和中文俗名的由來。於西伯利亞、蒙古、中國東北繁殖,冬季至印度、東南亞、印尼、澳大利亞等地度冬,半蹼鷸在台灣為稀有的過境鳥,多於海岸溼地出現。
美洲尖尾濱鷸 (Pectoral Sandpiper),學名Calidris melanotos,是一種中等體型的水鳥,繁殖地在北美及西伯利亞北極圈內的凍原,族群主要於南美洲度冬,有少數至澳洲、紐西蘭度冬,美洲尖尾濱鷸在台灣為稀有的過境鳥,紀錄多出現於海岸溼地。
林鵰 (Black Eagle) 學名Ictinaetus malaiensis,是台灣繁殖的鳥類中翼展最長的一種猛禽。分布於台灣、中國東南、中南半島、東南亞等地。
山麻雀 (Russet Sparrow),學名Passer cinnamomeus,台灣的山麻雀主要分布於中低海拔山區,據估計全台灣的族群數量少於一千隻,行政院農委會於2008年將山麻雀列為一級瀕臨絕種野生動物,極需保護。
家麻雀 (House Sparrow),學名Passer domesticus,原生分布區域於歐亞大陸,但隨著人類的活動,現今全世界各大洲(除了南極洲外),皆可見到家麻雀的蹤影,是全球分布最廣泛的鳥類之一。台灣過去僅有少數幾筆家麻雀的紀錄,極有可能是搭乘輪船而來的迷鳥。
紅頭潛鴨 (Common Pochard),學名Aythya ferina,別名【磯雁】,是一種中等體型的潛鴨,主要於西歐經中亞至中國北方、蒙古、西伯利亞等地繁殖,至非洲、印度、東亞等地度冬,於台灣度冬的數量不多,多零星出現於海岸溼地,為稀有的冬候鳥。
每年落山風開始吹起時,台灣最南端的恆春半島,由於是許多過境猛禽的必經之路,每年秋天總會吸引大批鳥友前往,鳥友們常說這是中了【鷹毒】,因為每到秋天,看著鷹訊和臉書上好友們貼出來的猛禽毒照,就開始全身不自在,真可謂是鷹毒發作。不過要解這鷹毒也是很簡單,只要多跑幾趟墾丁全身都舒暢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