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嘴鷗 Black-headed Gull
紅嘴鷗 (Black-headed Gull),學名Chroicocephalus ridibundus, 是一種廣泛分布於歐亞大陸的小型海鷗,主要繁殖地位於歐亞大陸歐洲和俄羅斯地區,冬季在台灣沿海各溼地十分容易見到度冬的紅嘴鷗,是常見的冬候鳥。
紅嘴鷗 (Black-headed Gull),學名Chroicocephalus ridibundus, 是一種廣泛分布於歐亞大陸的小型海鷗,主要繁殖地位於歐亞大陸歐洲和俄羅斯地區,冬季在台灣沿海各溼地十分容易見到度冬的紅嘴鷗,是常見的冬候鳥。
灰面鵟鷹 (Gray-faced Buzzard),學名Butastur indicus,主要分布於東亞地區,於東北亞繁殖;冬天會到中國華南、東南亞、菲律賓、印尼群島等地度冬。台灣位於灰面鵟鷹遷徙的重要路線上,在每年的春天、秋天兩季,常見到鷹群過境,因此灰面鵟鷹在台灣又被稱為國慶鳥、清明鳥、掃墓鳥、南路鷹。
琵嘴鴨 (Northern Shoveler),學名Spatula clypeata,有著大而寬扁的獨特嘴喙,令牠們十分適合在水中濾食小型無脊椎動物。雄鳥繁殖羽十分鮮豔,有著綠色的頭、白色的胸部和紅褐色的腹部,全身灰褐色的雌鳥則樸素得多,是台灣十分常見的冬候鳥。
白眉鴨 (Garganey),學名Spatula querquedula,是一種小型的雁鴨,雄鳥有十分醒目的白色眉線,雌鳥則和小水鴨、巴鴨的雌鳥十分類似。白眉鴨廣泛分布於歐亞大陸,於溫帶地區繁殖,在台灣主要為春、秋兩季出現的過境鳥,亦有少量在台灣度冬。
赤膀鴨 (Gadwall) 學名 Mareca strepera,廣泛分布於歐亞大陸和北美洲,於溫帶地區繁殖,冬天遷徙至南方度冬,台灣沒有繁殖記錄,是不普遍的冬候鳥。
青足鷸 (Coommon Greenshank),學名Tringa nebularia,有著厚且微向上彎的嘴喙,於北歐至西伯利亞的溫帶區域繁殖,冬季至非洲、南亞、東南亞、澳洲等地度冬。青足鷸在台灣是十分常見的冬候鳥,多出現於海岸溼地、魚塭、鹽田等環境。
小青足鷸 (Marsh Sandpiper),又名【澤鷸】,學名Tringa stagnatilis,與青足鷸相比有著較小的體型,喙直細長無上翹。小青足鷸繁殖於東歐、中亞、南西伯利亞、至中國東北,冬季遷徙至非洲、中亞、南亞、東南亞、澳洲等地度冬,在台灣為不普遍冬候鳥及普遍過境鳥。
反嘴鴴,又稱反嘴鷸、反嘴長腳鷸,是一種中大型的水鳥,全身羽色為主要為白色,頭頂和初級飛羽為黑色,在背部和覆羽有黑色斑紋,另外細長又上翹的嘴為反嘴鴴重要的特徵。反嘴鴴分布在歐洲、亞洲的溫帶地區,反嘴鴴在台灣為局部普遍的冬候鳥,在台南、嘉義的溼地度冬數量最多。
黑頸鷿鷉 (Black-necked Grebe, Eared Grebe) 學名 Podiceps nigricollis,小型的鷿鷉,分為三個亞種,指名亞種 (ssp. nigricollis) 繁殖地西起歐洲,橫跨歐亞大陸至西伯利亞、中國東北。東亞族群冬季至日本、中國東南沿海、台灣等地度冬。台灣的黑頸鷿鷉多出現於海岸溼地魚塭、湖泊等地,為稀有的冬候鳥。
冠鷿鷉 (Great Crested Grebe) 學名 Podiceps cistatus,大型的鷿鷉,分為三個亞種,指名亞種 (P. c. cistatus) 繁殖地於歐亞大陸溫帶地區,在歐洲許多地方為全年可見的留鳥,東亞族群冬季會遷徙至南方度冬,喜好湖泊、水庫等水域。冠鷿鷉在台灣為稀有的冬候鳥,在金門有穩定的度冬族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