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眉鴨 Garganey
白眉鴨 (Garganey),學名Spatula querquedula,是一種小型的雁鴨,雄鳥有十分醒目的白色眉線,雌鳥則和小水鴨、巴鴨的雌鳥十分類似。白眉鴨廣泛分布於歐亞大陸,於溫帶地區繁殖,在台灣主要為春、秋兩季出現的過境鳥,亦有少量在台灣度冬。
白眉鴨 (Garganey),學名Spatula querquedula,是一種小型的雁鴨,雄鳥有十分醒目的白色眉線,雌鳥則和小水鴨、巴鴨的雌鳥十分類似。白眉鴨廣泛分布於歐亞大陸,於溫帶地區繁殖,在台灣主要為春、秋兩季出現的過境鳥,亦有少量在台灣度冬。
戴菊鳥 (Goldcrest, Kinglet) 學名 Regulus regulus,體型很小,頭頂中央有黃色的冠羽,主要分布在歐亞大陸的針葉林和混交林中,分布很廣,目前存在14個亞種,在台灣出現的為R. r. japonensis 亞種,但紀錄不多,為稀有的過境鳥,紀錄多出現於海岸防風林、離島等過境鳥出現熱點。戴菊鳥在歐洲的一些傳說中被視為是鳥類的國王,其學名Regulus在拉丁文中為國王之意。
小青足鷸 (Marsh Sandpiper),又名【澤鷸】,學名Tringa stagnatilis,與青足鷸相比有著較小的體型,喙直細長無上翹。小青足鷸繁殖於東歐、中亞、南西伯利亞、至中國東北,冬季遷徙至非洲、中亞、南亞、東南亞、澳洲等地度冬,在台灣為不普遍冬候鳥及普遍過境鳥。
青足鷸 (Coommon Greenshank),學名Tringa nebularia,有著厚且微向上彎的嘴喙,於北歐至西伯利亞的溫帶區域繁殖,冬季至非洲、南亞、東南亞、澳洲等地度冬。青足鷸在台灣是十分常見的冬候鳥,多出現於海岸溼地、魚塭、鹽田等環境。
紋翼畫眉 (Taiwan Barwing),又名台灣斑翅鶥、栗頭斑翅鶥,學名Actinodura morrisoniana。有栗褐色的頭,飛羽外瓣有著黑色、栗色相間的橫斑,為俗名的由來。學名中morrisoniana指的是台灣最高峰玉山 ,是台灣特有種,全世界僅分布於台灣中海拔山區。
黃胸藪眉 (Steere's Liocichla),又名藪鳥、黃痣藪眉,學名Liocichla steerii,是一種僅分布於台灣中海拔山區的特有種噪眉科鳥類,性不怕人,是十分容易觀察的鳥類。
棕噪眉 (Rusty Laughingthrush),別名台灣棕噪眉、竹鳥、竹林花眉,學名Pterorhinus poecilorhynchus,台灣特有種,僅分布於台灣中海拔森林。分布於中國的中國棕噪眉 (Buffy Laughingthrush,學名Pterorhinus berthemyi) 過去被視為本種的亞種,但兩者外型有多處明顯不同,目前新版名錄視為兩個獨立種。
紅領瓣足鷸 (Red-necked Phalarope),學名Phalaropus lobatus,是一種小型的海鳥,是三種瓣足鷸之中體型最小的,主要生活於海面上,夏季繁殖於歐亞大陸和北美北極圈的苔原,冬季遷徙至熱帶地區海域度冬,台灣主要於過境期出現於海岸溼地、魚塭或海面上,是普遍的過境鳥。
岩鷚 (Alpine Accentor),學名 Prunella collaris,是一種生活於森林線以上高海拔山區的鳥類,分布於歐亞大陸,可分為九個亞種,其中fennelli亞種為僅分布於台灣的台灣特有亞種,出現於高海拔裸露岩石或低矮植被的山區。
反嘴鷸 (Terek Sandpiper),又稱翹嘴鷸,學名Xenus cinereus,是一種遷徙性的水鳥,有著長而上翹的嘴喙,繁殖於歐亞大陸北方西伯利亞地區,冬季會遷徙至澳大利亞、東南亞、南亞、中東、東非等地海岸度冬,在台灣主要於過境期於海岸溼地出現。
花澤鵟 (Pied Harrier),又稱鵲鷂,學名Circus melanoleucos,雄成鳥背面有黑色花紋所形成的三叉戟圖案。花澤鵟繁殖地在東北亞地區 (西伯利亞東部、中國東北、北韓),冬季至東南亞、印度等地度冬,花澤鵟在台灣為稀有的過境和冬候鳥。
小鷿鷉 (Little Grebe) 學名 Tachybaptus ruficollis,是鷿鷉科中體型最小的一種。廣泛分布於歐亞大陸與非洲地區。小鷿鷉在台灣是低海拔水域相當常見的鳥類。
赤頸鷿鷉 (Red-necked Grebe) 學名Podiceps grisegena,大型的鷿鷉,有著明顯的紅色頸部,繁殖地分布於北美洲、歐洲、和亞洲。台灣過去無紀錄,僅有2008年8月於馬祖北竿有過一筆迷鳥紀錄。
黑頸鷿鷉 (Black-necked Grebe, Eared Grebe) 學名 Podiceps nigricollis,小型的鷿鷉,分為三個亞種,指名亞種 (ssp. nigricollis) 繁殖地西起歐洲,橫跨歐亞大陸至西伯利亞、中國東北。東亞族群冬季至日本、中國東南沿海、台灣等地度冬。台灣的黑頸鷿鷉多出現於海岸溼地魚塭、湖泊等地,為稀有的冬候鳥。
冠鷿鷉 (Great Crested Grebe) 學名 Podiceps cistatus,大型的鷿鷉,分為三個亞種,指名亞種 (P. c. cistatus) 繁殖地於歐亞大陸溫帶地區,在歐洲許多地方為全年可見的留鳥,東亞族群冬季會遷徙至南方度冬,喜好湖泊、水庫等水域。冠鷿鷉在台灣為稀有的冬候鳥,在金門有穩定的度冬族群。
灰澤鵟 (Hen Harrier),學名Circus cyaneus ,雄鳥全身大致灰色,分布於歐亞大陸北方,冬季遷徙至歐洲南方、北非、中東地區、中國東南、韓國、日本、台灣等地。灰澤鵟在台灣紀錄多出現於河口、海岸附近的草澤、農田、草地等環境,為稀有的冬候鳥和過境鳥。
白喉磯鶇 (White-throated Rock-thrush),學名Monticola gularis ,是一種分布於東亞的磯鶇,繁殖地在中國東北和俄羅斯多岩石的山丘,冬季遷徙至華南和中南半島等地度冬,白喉磯鶇在台灣的紀錄多零星於秋季出現於離島、海岸防風林,為稀有的過境鳥。
褐鷹鴞 (Northern Boobook),又名北方鷹鴞、日本鷹鴞,學名 Ninox japonica,是一種長相似鷹的貓頭鷹,主要分布於東亞地區。褐鷹鴞在台灣有繁殖的紀錄,為不普遍的留鳥,另有一些褐鷹鴞在過境期出現於平地,可能為過境的族群。
灰斑鴴 (Black-bellied Plover),又名【斑鴴】,學名Pluvialis squatarola,是一種灰色的大型濱鳥,廣泛分布於全球各大洲,在台灣為普遍的冬候鳥,各海岸溼地、農田等地皆有機會出現。